是时候彻底反思“吃野味”了

是时候彻底反思“吃野味”了

光明网评论员:当前,举国上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情况的披露,已经足以令人反思一些事情,比如“吃野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今日(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认知,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儿童等年纪小的人不易感。而在此之前,网上流传出一张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里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令人不寒而栗。

十几年前的SARS,后被证明来自中华菊头蝠,果子狸与它们接触、感染后,再将病毒传染给食用它们的人类。没想到十几年后,依然有人大吃特吃各路野生动物,食客与店家将之与滋阴壮阳、防癌抗衰老等等伪科学联系起来,造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层面的重大卫生事件。这种沉痛教训,还不足让人以彻底反思“吃野味”么?

多少年来,已经有无数的科普,反复强调野味的营养价值无甚特异之处,大多属于“智商税”食物,抑或是展现某种特权的炫耀性消费。也早有专家指出,野生动物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且野生动物远离人类,其病毒与细菌的研究并不充分,往往难有特效药。

这么多年过去,科普近乎喊破嗓子,而野味市场依旧在膨胀。甚至有人吃到国外,把边境小城变成了招待中国食客的野味市场;也吃到了网上,不时有人在网络上炫耀吃野味。

在科学上,“吃野味”已被否定,却并没有内化成全体民众的认知共识,变成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在文化上,“吃野味”在神秘主义叙事与营销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有被美化的倾向,变成了可艳羡之事。如今,面对不断更新的病例数字,可见“大补”“特效”的顽固信念是何其荒诞与愚昧,今天疫情的出现又令人何其心痛。

痛定思痛,“吃野味”必须有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这不能只局限在执法层面对非法野味的打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谓规范市场、确保卫生的整治措施,必须从民众心理彻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十几年间,从SARS到新型肺炎,两次沉痛教训应该得出一个社会共识:吃野味,就是与健康为敌,与文明为敌。

别再炫耀自己是个无所不吃的“吃货”了,也别再炫耀当地菜肴是如何创造性地把各色动物摆上餐桌了,这种洋洋自得的“机智”,在自然规律面前是何其渺小。拒绝野味,本身也是弥合撕裂的文明图景。我们不能一边用着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一边又迷信着野生动物的神奇功效。文明,就是器物层面和认识层面共同造就的,二者之间若产生过大的落差,必然要付出代价。举例来说,就是现代化的运输手段、便利化的网络支付,导致的结果却是野生动物的快速聚集与消费,这个代价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