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年味儿渐浓,辛苦一年的您回家了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年味儿渐浓,辛苦一年的您回家了吗

年关将至“腊月二十八,把面发”,经过了前两日的杀年猪和宰公鸡,过年时要吃的肉类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到了二十八这一天就该准备面食了。


农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它的到来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通常把正月初一作为春节的正日子,可是这年前忙碌的准备工作以及奔波在返乡路上的过程,不也是年味儿的一种体现吗?


各地风俗不同,一些地区腊月二十八就已经过年了


很久以前,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区,就有二十七制作猪肉,二十八凌晨祭神然后举家外逃避难,正月初一返乡,初二走亲访友,初三祭祖,初四继续访友的风俗习惯。


安徽宿松与太湖交界处,也流传着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习俗。听当地老人们说,还处在封建时代的当地人,祖辈是地主出身,家中少不了雇佣仆人伺候,工人们大多三十儿晚上要回到自己的家中过年,这样地主家便无人服侍。所以就赶在腊月二十八仆人还在的时候吃了年夜饭,次日凌晨发放工钱,再让工人们返乡过年。


如今,虽然没有了地主,但是二十八团年的形式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为了图喜庆,人们通常会把腊月二十八这天作为大家庭的团圆时间,外地回来的家人和亲戚们会欢聚一堂,一起吃团圆饭;而大年三十儿这天则是本家人的小团圆,同样会有阖家团聚的美好寓意。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而在大部分地区,到了二十八这一天人们还是大多在忙碌发面,做过年主食的工作。因为很多地区都有初一到初五不动火做饭的习俗,并不是说不开火做饭,而是在初一之前会把这几天的饭食提前准备好,到时候加热就可以吃了,并不需要在厨房忙碌很久,更多时间可以用来聊天休息,享受春节假期。


素来有北方好吃面,南方好吃米的习惯,所以“腊月二八把面发”的风俗似乎在北方更为流传。河北省周边的人们习惯“蒸枣花”以备除夕祭祖作为贡品,形状似花又似塔,祭祀过后通常就被小孩子们分食,也有吃“供尖儿”平安吉祥的寓意。


河南省的朋友也会在“二十八,蒸馍炸疙瘩”;老北京人儿会在“二十八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而在天津卫各家的妈妈在二十八就会把豆馅馒头,枣馒头蒸好,不为祭祖,而是因为过了三十儿街上卖早点的摊位大多回家过年了,此时家中有个豆馅儿馒头,那真真是极好的!


为了区分馒头是忠心(实心)还是间谍(豆馅),老人们还会给面食点个红点儿,以用来做记号。更有手巧的会将这小小的面食制作成,小动物,花朵或是各种赏心悦目的样子,也为新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除去发面做面食还要贴花花,这贴花花可不是往馒头,枣花上贴,而是指贴窗花,年画,春联,吊钱儿等。最初的春联可不是写在红纸上的,而是以桃木镇宅驱邪,《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五代时期,文人雅士在桃木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成为春联的雏形。


之后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以红纸替代了桃木,并张贴于各家门楣之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些年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人们对新年的一种寄托和对来年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那怕平日里我们的饮食已经堪比年夜大餐,但还是敌不过这正日子的一杯浊酒。


也许这中国年更讲究的不是那一餐饭食,而是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是走亲访友的互道问候,是童年时光的一封压岁红包,这些都会成为人们来年工作的动力源泉,辛苦一年的您,这会儿回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