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从国外偷带一根藤,此后百姓很少挨饿,至今被人铭记

他冒死从国外偷带一根藤,此后百姓很少挨饿,至今被人铭记

(风里雨里,我在这里等您,感谢您的关注)

中国其实历朝历代都算得上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并不算太大。和西方那种真正的地广人稀比起来,中国真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因为受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开垦的土地经常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增长,很多朝代都鼓励农民开荒,但是开出来的土地自然是不够肥沃。

而且哪怕是肥沃的土地,粮食产量其实都不高,主要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在中国古代,只要收成稍微差点,饥荒都很容易出现。

同时人的生命力和活下去的欲望是无穷大的,因此每逢饥荒发生,都会有骇人听闻、妻离子散的事情发生。

人们在挨饿时可能会吃观音土,会啃树根,会吃野草,直到把野外的所有生物吃的一干二净。甚至在很多朝代,饥饿到极致,就会产生吃人的现象,“易子而食”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饥饿的人们在无法找到吃的,无法在家乡活下去的,有的会贩卖儿女,有的就会变成流民,甚至有的还会揭竿而起。

因此粮食安全必然是最为重要的,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农业一般也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为了农业的稳定,统治者一般也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了防止农民追逐利益转而从事商业。

哪怕是现在,农业依旧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基础,至今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三农问题是首要问题,并且还划定了全国耕地最低总数目,以此来控制全国的粮食产量,把握中国人的口粮问题。

因此在古代,谁能够让大多数中国人们吃饱饭,那绝对是干了一件功德无量、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做到这件事的人叫做陈振龙,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有秀才的功名。

可能是出于对自己高中状元没信心或者是因为家境不允许等不知名的缘由,他开始跟着其他人学着经商,并且一起来到了菲律宾。

在那里他看到了一种以前从没有见过的作物,它长着长藤,果实埋在地下,名叫甘薯。当时菲律宾是被西班牙人统治者的,甘薯也是西班牙人带来的,让当地人种植着。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种作物极易成活,耐旱,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长得很好,并且甘薯产量非常高,远高于当时的水稻小麦。因此陈振龙就萌生了把它带回去的想法。

但是陈振龙了解甘薯的优点,西班牙人明显也了解,他们虽然让当地人学会了种植这种作物,但是绝不允许外邦人把它带出去,因此对甘薯的掌控十分严密。

陈振龙首先想办法与当地人打起了交道,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心,一点点地学会了甘薯的种植方式,了解到了甘薯的方方面面。

但是甘薯在当时是优良作物,西班牙人肯定是非常严厉地监控着甘薯的流向,一旦被抓住,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

但是他一想到家乡每年饥荒饿死的无数孤苦无依的人,每年大荒时城里城外的哀嚎遍野,也咬牙坚定了下去。

在想了许久之后,他终于想出来了一个法子,他把甘薯的藤一点点的卷入绳子里,伪装成正常的模样,最终骗过了西班牙人,成功地漂洋过海抵达了明朝的疆域。

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建,并且在家乡实验起来了甘薯的产量,结果令人欣喜不已。

因为它在中国的土壤上也轻而易举地存活下来了,并且和在菲律宾一样存活率很高,产量也很高,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当地官员,并且劝说了他们进行大面积的培植。

最终甘薯的种植也非常成功,产量也和预期的一样,解决了当时饥荒问题,救了当时无数贫苦人们的性命。

因此人们对陈振龙感激不已,为了建立了功德亭,以此来纪念他的勇敢行为,并且为人们做出的贡献。同时因为甘薯来自于外国,因此又有名称叫“番薯”,意为外来的物种。

虽然在现如今,吃饱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的追求,甘薯也从一个拯救饥荒的大功臣成了现代人们调节胃口的杂粮,但是作为引进甘薯的先人陈振龙的功绩仍然是十分耀眼。

虽然当时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可能面临着生死危机,但是他还是坚定地将番薯带回来国家,他的行动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真正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将永远名垂青史,他的精神也将永远被他人所铭记。

(感谢您的阅读,春节期间,小编码字不易,给个关注再走呗,祝您新春快乐、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