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卫星和雷达,打仗时怎么知道对方来了多少兵马呢?

古代没有卫星和雷达,打仗时怎么知道对方来了多少兵马呢?

现代战争中,军队数量的多少已经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虽然历史上不乏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但兵马多的一方终究还是更容易获得胜利,毕竟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下,实力弱小的一方是很难耗得起的。

所以,古代但凡打仗,判断对方究竟来了多少人,从而合理的分配兵力避实就虚就成了非常关键的步骤。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专职的谍报人员刺探敌军情报,汉朝开始又设立了侦查骑兵,叫“候骑”、“斥候”,还有专门管理他们的官吏“候吏”。


古代又没卫星、没无人机,甚至连望远镜都没有,光靠肉眼去数?万一遇到像王翦伐楚那样出动了60万大军这种规模,斥候数到胆汁吐出来也数不过来。

《孙子兵法》中提到有言,兵者,诡道也。大将带兵出征时不但不会泄露己方的军事实力,甚至还会故意夸大或是缩小自己的真实兵力来误导敌方。

三国时期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董卓率兵进洛阳的时候只有3000兵力,为了能够顺利夺权,他制造了很多蒙骗众人的假象。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如何判断对方来了多少人呢?共计三种方法

第一种:第一种办法就是观察敌人的行军队列,长度、宽度以及从眼前经过的时间来判断。他们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一般单独行动,配最好的快马,在敌人行军必备之路上进行侦查。他们既然是哨探说明他们是有专业能力的,他们除了要分清敌人马步军还要将人数摸的差不多

第二种办法就是观察敌人的炉灶,古代行军打仗也都是有编制的,多少个灶位就代表着一个编制。比如五个灶位代表50人,但是古代打仗也会经常制造假炉灶数目来迷惑敌军。

第三种办法就是看旌旗的数量,这也与编制有关,旌旗数量的多少代表敌军的多少。

第四种办法就是观察敌人的粮草补给,从补给的数量来看这是大约需要多少人的粮草。

所以说古代行军打仗胜或败信息占着很关键的原因,毕竟那是冷兵器时代,没有现代这么信息化。

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欢迎各位小伙伴评论区里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