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扈特人:守护成吉思汗圣灯近800年未熄灭

达尔扈特人:守护成吉思汗圣灯近800年未熄灭



万人祭拜成吉思汗陵


祭祀者祭拜成吉思汗的转世神马

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祭奠他的圣灯就从未熄灭。忽必烈还把洒奶祭天的日子钦定为“春季查干苏鲁克”(蒙语:洁白的畜群)。从那时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这天,许多蒙古人会从四面八方涌向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甘德尔山上的成吉思汗陵,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达尔扈特”,译成汉语就是“担负神圣使命者”,就是这一群达尔扈特人,将13世纪古老的祭祀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像成吉思汗这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守陵部落,形成属于自己的祭祀文化。达尔扈特人所做的这一切,可以追溯到13世纪。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在遗体秘葬的同时,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帐篷等遗物留在了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并从宫廷守卫者中挑出500户专门守陵,这些守陵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相传这些守卫者是成吉思汗8位功臣的后裔。

“四时大典”组成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强大阵容

成吉思汗作为伟大的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的历史地位已被世界所公认,1998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把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成吉思汗生前所创造的辉煌堪称前无古人,他身后形成的祭祀文化同样是后无来者。

13世纪以来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以其不可替代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在祭祀过程中所使用的祭文、祭词、祭歌至今仍保持着最初的原貌,其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观念、风俗、语言、文字、法律等许多元素,成为蒙古民族原生态文化最具权威性、代表性、概括性的经典,记载祭祀日期、祭祀程序、祭祀内容、祭祀制度的《金书》和《十福经典白史》是《蒙古秘史》一样的“天书”,最近,刚刚以蒙文版面世,只限于小范围发行,所睹“真容”者甚少。 

在成吉思汗林林总总的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最具规模的当属忽必烈钦定的春祭查干苏鲁克大典。大典虽为钦定,但非创新而是继承。据史料记载,早在1211年春季,成吉思汗50大寿时在克鲁伦河畔的大“斡耳朵”(即宫帐),就亲自主持过一次查干苏鲁克大典。《十福经典白史》载文:“成吉思汗系母马99匹,洒祭鲜奶……”《水晶珠》又道:“成吉思汗50岁之辛未年,属于克鲁伦河畔之时,用宝马初乳,向长生天献祭,并将此好事定为法令,降旨蒙古全国而行之。”忽必烈在以法律形式规定“四时大典”时,便把洒奶祭天的日子定为“春季查干苏鲁克”,如遇闰月,仍以春季后81天为祭祀日期,其余三季的祭祀日期分别为农历五月十五(夏季淖尔大典)、农历九月十二(秋季斯日格大典)和农历十月初三(冬季达斯玛大典)。

成千上万的蒙古人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隆重的春季“金殿”大祭 

虽然离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还有几日,但成陵殿内仍游客不断。一名来自蒙古国的游客恭敬地在成吉思汗塑像前焚香祭拜。他告诉记者:“成吉思汗是所有蒙古人心目中的英雄。在蒙古国,几乎家家都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牛皮画像,每逢年节,举国上下都要祭拜他!”

记者在成陵了解到,现在,负责成吉思汗陵寝管理和祭祀的,是当地政府专门设立的成吉思汗陵管理局。管理局中有50多名达尔扈特人,身为成吉思汗陵寝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那楚格就是其中之一。 

达尔扈特人所掌握的有关祭祀的知识和规矩,都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他对记者说:“成陵平日殿内圣灯长明,祭祀不断,蒙古族人视其为圣地。农历三月二十一,为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的主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金殿’大祭,成千上万的蒙古人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那天,由祭祀首领“太师亚门特”揭开祭洒鲜奶的序幕后,从世界各地前来祭祀的蒙古人相继走进大殿,殿内人声鼎沸,场面宏大壮观。

牲羊祭、香火祭过后,在负责祭祀仪式和诵读祭词的“格赫庆亚门特”高声吟诵中,所有人开始向圣主成吉思汗敬献哈达、神灯和全羊。那楚格告诉记者:“‘格赫庆亚门特’念的是《哈达祝祷词》、《神灯祝祷词》和《全羊祝祷词》。‘亚门特’们还要集体朗诵《成吉思汗大祭文》。来这儿参加祭祀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一口圣酒,吃上一块羊肉。”

每当此时,站在巴音昌霍格草原上放眼望去,帐篷林立,万人相集,那欢快、繁荣的场面,就像那达慕大会一样充满活力。晚间,祭祀者和旅游者们还能在的贸易市场买到很有蒙古族特色的工艺品。 

“继乌兰夫之后,在成吉思汗逝世700多年里第二次打开银棺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那绺吸纳成吉思汗灵魂的驼毛也在这场灾难中随风飘去”

1227年夏,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后,根据他“不发丧,勿令敌知”的遗嘱,监国拖雷(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在严格封锁消息的情况下,亲率蒙古大军护送成吉思汗灵柩秘密前往位于斡难河畔的大禁地起辇谷,葬地“以万骑蹂之使平,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据传说,灵车途经现在的陵园所在地时,车轮深陷沼泽至辐轴而不能前行,随行的大萨满突然想起成吉思汗在西征的路上对这处水草丰美之地的赞美之词,于是进行祈祷,灵车便缓缓启动。随后,大臣们在这儿搭起一座白色毡帐,将成吉思汗穿过的一件汗衫和一只袜子葬在其中,这就是最早出现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的祭祀所在,被称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

成吉思汗一生戒马倥偬,虽然铁蹄踏遍大半个世界,但却没有建立一个首都。这样,在土拉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河畔建立的四大“斡耳朵”(即宫帐)实际上就发挥着指挥中心的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的遗体秘葬后,拖雷又在克鲁伦河畔的大斡耳朵处建起了一座祭祀其父的白色宫帐,内置棺木及一些遗物,命大将博斡儿出负责守护。

曾有学者认为,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的白色宫帐中有“成吉思汗画像、灵匣以及一些遗物”,但大多数蒙古族学者认为,那个时代没有成吉思汗画像,成吉思汗最早的画像出自忽必烈时期,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而银棺所藏也不是所谓的成吉思汗遗骨。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公驼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口鼻之上,如果一旦停止呼吸,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上,遗体可以处理掉,而这团驼毛就保存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的银棺内,供后人祭奠。也因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英灵所在地,是祭奠先祖灵魂的权威陵地。

1956年新陵落成时,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征得达尔扈特人同意后曾打开过银棺,至于棺里所藏是什么,直到乌兰夫逝世也没向外界透露。成陵管委会文物处处长王已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继乌兰夫之后,在成吉思汗逝世700多年里第二次打开银棺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那绺吸纳成吉思汗灵魂的驼毛也在这场灾难中随风飘去”。 

蒙古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死后也大都回归自然。所以,成吉思汗逝世后,蒙古族所祭奠的是他的灵魂。1227年相继出现在漠南、漠北的两座白色宫帐,就是“全体蒙古的总神祗”和“奉祀之神”,也就是现在“八白室”的最初原型。

“我们祭奠的是成吉思汗的伟大灵魂”

年逾七旬的诺日布·沙日勒岱是达尔扈特的一位资深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是这样表述的:你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和眼光看待700多年前的历史。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来自大自然,也必将回到大自然,所以人死后并不在乎怎样处理遗体,就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伟人也只不过是秘葬、深埋而已,没有陵墓,没有墓碑。但蒙古人崇尚的是灵魂,我们祭奠的也是成吉思汗的伟大灵魂。所以,从元朝以来,在文献中都称成吉思汗“八白室”,在民间一般称为“成吉思汗灵包”,是灵魂的“灵”而不是陵墓的“陵”。

清康熙年间,在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伊克昭盟境内有青(成)吉思汗陵寝”,1956年,新址落成后,乌兰夫亲笔提写“成吉思汗陵”。

“无论‘陵寝’、‘陵园’都不是原意。成吉思汗八白室是成吉思汗灵魂所在,是祭祀成吉思汗灵魂的所在。”诺日布·沙日勒岱如是说,“成吉思汗陵之所以在蒙古民族和世人眼中显得至高无上,就因为有了达尔扈特人长达780年的坚持,才得以把这一特殊的祭祀文化完完整整地保持到现在。” 

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找到同样的例子,是达尔扈特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人类祭祀文化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