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从岷江捞出一枚印章,转手倒卖一千三百万,三年后却大难临头

渔民从岷江捞出一枚印章,转手倒卖一千三百万,三年后却大难临头


引言:

《立春日感怀》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崇祯帝

明朝后期,国家逐渐走向衰亡,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尤其是到崇祯帝登上皇位后,国家更是贫穷,已经激起了民怨。与此同时,满清的军队已经准备就绪,想要攻破北京,而在明朝内部,农民军起义并顺利占领了明朝的许多城池。内忧外患让明朝岌岌可危,尤其是内部的农民军起义,严重地威胁着明朝的存亡。

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

在明朝末年,只要提起农民军起义,我们首先会想到李自成,他攻打进了北京,成功地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其实除了李自成以外,还有个农民军领袖,他就是张献忠,在后来还自封为了皇帝。从古大盗贪酷未有如闯、献之甚者也!这句话说的正是李自成和张献忠

《蜀龟鉴》中说道:“饬各州郡籍境内富民大贾,勒输万金,少亦数千金,事毕仍杀之。

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出生于1606年,是陕西省延安府人。他的父亲是一个贩卖红枣的商贩,家境贫寒的他从小跟着父亲做生意,养成了倔强又喜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正因为他的性格,长大后的他当上了当地的捕快。后来崇祯上位,出现了许多农民起义的队伍,而张献忠同样早就对明朝的统治不满,也迅速地组织了一支由自己统领的农民队伍,起义正式拉开了帷幕。

张献忠的部队还是具有着一定的战斗力的。他们攻打进了凤阳,一把火烧了皇陵,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明朝。后来,张献忠又先后攻下了襄阳和武昌,最终攻下了四川,在成都称帝,将成都定为国都,改元“大顺”。大顺三年,张献忠和清军交战,被清军肃亲王豪格用箭射杀,这位领袖人物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张献忠的宝物被人找到

在后世对张献忠的评价中,有好也有坏,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后世一直感兴趣的,这就是张献忠的宝物据说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后,收集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可是那些宝物在张献忠死后杳无音讯,似乎没有存在过,张献忠当时政权即将被推翻,他为了避免财宝被夺,将财宝沉入了江中。但是这种说法毕竟只是口口相传,从没有人能够证明。

清朝文人费密所著的《荒山》中写道:“后渔人得之(指江中沉银),杨展始取以养兵,故上南为(富)饶。”

治理岷江

直到2005年四川江口县的政府为了治理岷江,让大量工人修建水利工程,这个说法才被证实。一位施工工人在岷江内发现了许多明朝时期的银锭,数量惊人,它的价值不言而喻,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快便有大量村民来到岷江想要寻找宝物,宋某正是其中一个村民。

宋某在岷江中寻找宝物,终于在里面发现了一枚纯金打造的印章,上面刻着“永昌大元帅”。这枚印章的价值显而易见,银锭的价值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按理来说,这枚印章应该交给国家,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但是,宋某在得到印章后快速地藏了起来,他清楚地知道这件文物一定有着极高的价值。

永昌大元帅金印

宋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不仅种地为生,偶尔还在岷江打渔补贴生计,家中并不是很有钱,所以他在得到这枚印章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为己有。为了确定这枚印章的真伪,他还专门悄悄地找了当地博物馆的专家,请专家辨认。专家大吃一惊,一眼就看出了这枚印章极有可能是张献忠随身携带的印章,其价值极高。

所以,这位专家立即劝说宋某将印章交给国家,国家会给他一定的钱财作为补偿,但是宋某觉得钱少,拒绝了他。回到家后的宋某担心印章被偷,不论走到哪里都携带着它。但是毕竟不能长时间这样,所以宋某很快就将印章转手卖了1300万元。这个巨大的数字让一辈子务农的宋某十分激动,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可以幸福了,却不知道三年之后,才是他灾难的到来。

宋某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

三年后,国家文物部门听说了宋某转卖文物的事情,立马开始调查宋某,最终证实了这件事情。宋某是这件文物的卖家,所以理所当然地是这例案件中主要犯罪嫌疑人,因此他被依法逮捕,他私自转卖文物行为,让他最终进入了监狱,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

永昌大元帅金印

众所周知,文物是国家宝贵的财产,不能占为己有,如果发现了文物,我们应该将它交给国家保管,一切倒卖行为都是违法的。如果文物在倒卖过程中流落到了外国人的手中,会对我国研究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参考资料:

《蜀龟鉴》

《荒山》

《立春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