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组装的关键时刻,却丢失了一个垫片,负责人说:往里面灌胶

氢弹组装的关键时刻,却丢失了一个垫片,负责人说:往里面灌胶

1967年中旬,在“氢弹之父”邓稼先和于敏的带领下,我国氢弹的研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氢弹组装的关键时刻,一位技术人员发现缺了一件垫片。一时间,所以有人都绷紧了神经,最后组装现场的负责人说他有办法解决……究竟是什么妙招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就让小编来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什么是氢弹,毕竟这可是个高科技的核武器。首先,您要知道原子弹的爆炸原理,原子弹的主要原料是浓缩铀,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使铀原子发生裂变(即单个变多个),即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就是原子弹的爆炸威力。而对于氢弹来说,则是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利用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使氢弹中氘和氚的原子核发生聚变(即多个变一个),然后释放出比核裂变还要大的威力。

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后来进入“冷战”时期,美苏又开始研究氢弹,最后在1953年和1954年,苏联和美国相继完成了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当时,中国还在原子弹上攻坚克难,不过到1964年在“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带领,我国也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与此同时,对于氢弹的研究也在快马加鞭地追赶,最终在1966年12月28日,我国也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两弹”技术。在氢弹爆炸成功后,有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也放下了。

氢弹的研究基地在青海,地理位置的海拔较高,因此很多技术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所以对氢弹的研究和组装工作也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到后期,随着技术人员身体不断适应,高反问题也逐渐有所消除,人们的工作热情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开始加班加点地忙碌着,为最后的发射爆炸试验做着准备。

时间很快就到了12月份,高原上的冬天异常寒冷,不过再艰苦恶劣的环境,也抵消不了人们内心火热的希望。这一天,氢弹的弹体在进行组装工作,而在负责的技术人员中,有一位是刚调过来不久的新人,因此他身体各方面都还没适应,所以在严重高反的情况下,他也始终在坚持工作。结果,在他安装到最后发现缺少了一个垫片。一时间,这位技术人员彻底懵了,他不知道该如果处理,于是就向现场负责组装的领导汇报。负责人看罢后,心里也“咯噔”一下,当时就慌了,缺少垫片可不是闹着玩的,若垫片在弹体内部发生晃动,引起短路那可就危险了。

当时,所有人找遍了车间,也没有发现缺少的垫片,眼看着距离氢弹试验的时间就快到了,负责人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间,负责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在弹体内灌胶,用胶水粘住垫片,让“掉落”在弹体内的垫片不能为害,虽然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但氢弹爆炸试验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或许您还有个疑问,缺少的垫片在事后找到了吗?答案是找到了,原来垫片掉在地上后,被一位路过的技术人员不小心踩到了鞋底上,后来他在洗鞋的时候才发现。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氢弹研制成功了,而且还是个巨大的成功,因为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而被嘲笑造不出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国,仅仅只用了2年零8个月,让西方国家哪些“说大话”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暂时掉队也不怕,可怕是一直止步不前。不管是中国的导弹,还是原子弹和氢弹,甚至是后来的人造卫星和飞船,中国人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迎头赶上了,甚至是后来居上,成为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迹。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