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被打伤,伊藤博文为何那么紧张?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时被打伤,伊藤博文为何那么紧张?

伊藤博文十分的清楚:

1、甲午海战日本能够打败北洋舰队,不是因为日本海军强大;而是清政府内斗掏空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成了一支没有了利爪老虎。清政府的内斗,才派这支军队去送死。


2、日本虽然经历了维新变法,但是日本的实力依然和中国相差甚远;并且日本当时并没有持续作战的能力,其物资储备、自然资源、工业体系远远不够。

3、最关键的是当时李鸿章的淮军陆军还在,而且实力装备都不差,日本打不赢。

4、日本还没有能够统治这么辽阔地域、多民族、人口众多的能力

以上4点,李鸿章也看到了。

但是李鸿章看的更多了一步,那就是继续战争的后果:

1、日本和中国持续作战,日本大不了回到变法之前,清朝则会四分五裂。而他李鸿章的淮军也会完全死亡殆尽,到时候清政府的满清权贵们就会把他李鸿章当作替罪羊死无葬身之地。

李鸿章

甲午海战之前,李鸿章等人搞洋务运动,其过程不是一般的艰辛,李鸿章为了筹措洋务运动的费用,不仅要四处奔走。所修的铁路、电报局(电线杆)、工厂经常被老百姓所反对,认为其破坏风水。以至于出现损毁铁路、电线杆的情况。甲午海战一战震惊全国,举国上下全部惊醒,铁路、工厂短短三四年。人们不再阻挠洋务运动,也不再盲目的排外。

大清帝国中唯一一个可以和列强一较长短的人。——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评价,伊藤博文对李鸿章十分的钦佩——能够再列强中纵横捭阖制衡的,唯有李鸿章。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清政府向日本低头,伊藤博文想羞辱李鸿章,让李鸿章签这个不平等条约。开始李鸿章是拒绝的,但是伊藤博文坚持要李鸿章去才可以谈判,清政府的督促下,李鸿章只好去了日本。

李鸿章谈判后,回到住处的途中,一个日本大汉冲出来,对着李鸿章开了几枪,所幸里肿胀只是脸部中枪受伤。李鸿章的护卫迅速制服了这个刺客。这个刺客是个愤青:他认为日本打败了中国,应该立刻占领中国,而不是签订条约。而且这个愤青认为:李鸿章是日本攻打中国的最大障碍,李鸿章活着日本就占领不了中国(这一点他认为的没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得知刺杀事件后,担心李鸿章不肯签约,十分的慌张,而李鸿章抓住这一点,逼迫伊藤博文把赔款3亿两白银改为了2亿两白银。

因为日本没有能力进攻中国,更因为中国陆军实力还在,日本根部打不过。

甲午战败,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不是北洋水师不给力,而是大清朝内部的腐朽。

历史学家曾经给这位晚清的重臣下了一个定义——裱糊将。这位裱糊将不是一般的裱糊,而是超级战略家级别的

北洋水师能够建立起来,李鸿章着实功不可没。在列强环伺的国际社会,李鸿章建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其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吨位超过万吨。铁甲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德国生产的,其中定远舰花费170万两白银。当时李鸿章能从德国搞来——德国居然没有考虑技术封锁这件事。

我们从后往前看,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怎么一步步练成成的:

战争开始了,北洋水师老大丁汝昌下令布阵。疏于训练的北洋水师开始陷入了混乱。丁汝昌下的命令是:摆成犄角鱼贯之阵。而到刘步蟾布阵却变成了:一字雁行阵。当战斗开始真正打响的时候,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很快,在日军军舰绕行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开始混乱。

再看士兵的操作,平日里缺乏现代素质的官兵再有效射程距离之外就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开炮,但是第一炮没有集中目标,反而震坏了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都从桥上摔下来受上。一炮干掉了自己的总指挥。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群龙无首有何用。

日本军舰,“比睿号”落伍了,冒险从北洋舰队中间穿过,定远舰再400米外发射鱼雷未击中。你没看错,没击中。然后西京丸号又经过定远舰,定远舰发射了4炮,又有两炮未击中。

战场上,只有硬件和软件联合构成的实力,没有虚假和侥幸。在战争中,日军的火炮命中率是北洋水师的九倍以上。

为啥打仗的时候这么糟糕呢?答案就是没又充足的弹药,缺乏训练。

一个好的市场是良币生存,劣币淘汰;一个好的体制是英才生存,狗才淘汰。而北洋水师的体制恰恰相反,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就算是钢筋铁骨也会被摧毁。

有多中资料证明,1888年之后,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就开始了腐化,当时北洋水师实行“责任承包制”,公费包干,各个舰队的管带负责,结余归自己。正是这个制度导致了各个管带疏于训练,只顾自己经营享乐,却忽略对舰船的维修保养,士兵的训练。

弹药奇缺,有多缺?1894年李鸿章检阅海军的时候,定远镇远两个舰的主炮炮弹只有三枚,定远一枚,镇远2枚。对这个情况,李鸿章不是不知道:

“鸿章已从汉纳根之议,令制巨弹,备战斗舰用”

但是最后因为他个人内外交困,政治周旋,武器弹药这一件正事始终没有落实

为啥李鸿章知道北洋水师没弹药还要打?

战争开始,最初李鸿章不主张对日本开战斗,李鸿章认为日本在北洋水师的震慑下,能够通过谈判逼迫日本就范,李鸿章深深知道一件事:北洋水师没有弹药。李鸿章建议北洋水师躲在威海卫,依靠岸上陆军炮火的保护,日本不敢贸然进攻。

但是翁同和一派的斥责李鸿章过于谨慎,养着北洋水师是浪费国家银两,胆小怯战。光绪皇帝站在了老师翁同和这一边,并且申饬了李鸿章。命令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全部开出威海卫去打日本。李鸿章无奈,只得执行圣旨。

我们到这里可以知道,光绪皇帝和翁同和才是甲午海战失败应该负责的人。

为啥会没有弹药呢?答案就是翁同和掌管了户部。

清朝户部掌管钱粮,翁同和以太后修园子为接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军费,而后醇亲王又挪用海军军费。翁同和和李鸿章政见不和,因此对李鸿章总是出粗为难。而李鸿章为了能够保住北洋水师,在恭亲王失去了权势后,与醇亲王合作,也默认了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的要求。而这一群掌握着海军命运的人一直在打斗内耗,海军成了一个筹码,而非一柄利刃。

为何翁同和不给海军拨款,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答案是:他们认为海军是李鸿章的。

这个你真的不要惊讶,清政府真的这么认为。清朝在太平天国后,清朝的绿营覆灭——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被太平军一锅端掉了。然后八旗兵的老大僧格林沁被捻军一个小卒张皮更给杀了。清政府不得不让汉族大臣招募团练,比如湘军就是团练,团练的招募模式是:你召到100人,你就是排长,你召到300人,你就是连长。因此清政府的权贵们认为这就是私人武装,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如此。

因此,满清权贵认为打击北洋水师就是打击李鸿章

甲午海战后,清政府一下子傻逼了!打击是打击了,自己的弱势完全暴露出来了。

李鸿章心碎的跟饺子馅似的——自己勤勤恳恳的裱糊的结果竟然是如此下场。其实,僧格林沁的死以及曾国藩解散湘军的时候,李鸿章和他的部下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清政府的这种体制下,失去了军队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清军打仗的时候总是逃跑,保住有生力量。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姑且这么认为吧,失去了。但是淮军的陆军还在,而且装备十分 精良。日本若是杀了李鸿章,没有人签条约,那么日本也智能打,那么将会陷入被动,被庞大的中国拖死。

伊藤博文不傻,李鸿章更不傻。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人才是。在那样的体制下,李鸿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背景李鸿章绝对是一个超级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