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建立的“奖惩制度”真的有用吗?真实效果在这里

家长建立的“奖惩制度”真的有用吗?真实效果在这里

文/马麻

文章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天跟朋友在一家餐厅吃饭,隔壁桌坐着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带着一个大约4、5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从进门开始就没消停过,一直在大堂里跑来跑去,一会儿撞到服务员,一会儿撞到客人。孩子爸妈也很无奈,越是追他他就越兴奋、跑的越快,结果可想而知,这家人遭到好几桌客人的投诉,餐厅经理无奈地走过来劝他们管管孩子。

就在此时,孩子妈灵机一动,立马对着孩子大喊:“你再跑我就不给你买游戏机了!”孩子听完后立马不干了,反驳道:“不行!游戏机是我考100分的奖励,你答应要给我买的!”孩子妈见到来硬的不管用,于是又想到一妙招,笑着对孩子说:“你不再跑了妈就给你玩手机!”孩子听完立马开心地跑回来,整个吃饭过程更是滑稽,孩子双手紧紧抓住手机,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连吃饭都是孩子妈喂的。

我真的看不下去了,跟朋友吐槽道:“现在的孩子被惯得无法无天了。”朋友一脸不屑地看着我说:“那是因为你家孩子还小,还是个天使宝宝,等她再大一点,你不跟她谈条件试试,她铁定不听你的!”我听完不做声了,我家又何尝不是呢?

我和老公平时工作忙,两岁女儿都是由姥姥姥爷带,他们不喜欢让孩子自己吃饭,一来觉得吃得太慢,二来弄得地上到处都是饭,不好收拾。于是,我家经常出现的画面:姥爷追着孩子屁股后面喂饭!最近姥爷很开心地告诉我:“我找到了一个让孩子快速吃饭的方法,给她三颗葡萄干作为交换条件,告诉她只有把饭吃完才能吃葡萄干。”我听完后深深地怀疑,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吗?这种看似有效的“交易”会不会是“饮鸩止渴”?

为什么孩子喜欢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跟父母谈条件的前提永远都是:这件事不是我应该干的,是你们逼我干的,所以你们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个前提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什么叫“不是我应该干的”?学习是不是你应该干的?收拾自己的玩具是不是你应该干的?遵守公共秩序是不是你应该干的?既然都是你应该干的,那为什么你认为都不是自己的事呢?

这里就要谈到父母的教育方式了,很多父母觉得跟孩子讲道理太费时间了,而且叛逆期的孩子经常左耳朵进后耳朵出,根本没把你的话当话。着急上火的家长一气之下采取了这种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不管是什么事情,我都跟你建立“奖惩制度”。久而久之,孩子根本分不清什么事是自己该干的,什么事不是。我真想替这些无辜的孩子抱不平,因为家长在源头上就没给孩子分清楚,到最后家长还反过来埋怨孩子自己的事自己都干不好。

长期使用“奖惩制度”的危害把孩子惯得“胃口”越来越大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知道父母就吃这一套。因此,只要让他们干一点点活,他们都要跟父母讲条件,并且每次开出的条件越来越大,想得到的好处越来越多,直到触及了父母的底线,父母一下就炸了,转而采用惩罚的措施,对孩子又吼又叫又打又骂,陷入了不是“奖励”就是“惩罚”的怪圈中

孩子不明白自己错误的真实原因

第一次,家长让孩子写作业,孩子提出了交换条件——吃一根棒棒糖,家长满足了;第二次,家长让孩子写作业,孩子提出了交换条件——吃一口巧克力,家长又满足了;第三次,家长又让孩子写作业,孩子提出了更高的条件——要买一辆玩具车。这次家长没满足,二话不说把孩子打一顿,一脸蒙圈的孩子以为是自己提出的条件太苛刻惹的家长生气,而不是自己不写作业。

聪明的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高枕无忧”呢?

就是还责于孩子,把孩子分内事情的决定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例如,孩子不写作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决定写还是不写。如果孩子不写,第二天上课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当孩子委屈地来找父母,父母可以温和的跟孩子说:“是你自己决定不写作业的,那你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同时还可以给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你挨批评了心理难受,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作业写完呢?这样老师就不会批评我们了,不过这只是妈妈的建议,最终写还是不写的决定权在你手上。”你看,家长通过这种方式顺理成章地把“锅”甩得干干净净,既不得罪孩子,自己也不用生气,还能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时自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们家用的是奖惩制度吗?欢迎在交流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