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过年的由来,你知道吗?

除夕和过年的由来,你知道吗?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西方的山林中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头有尖角,口生利齿,脚张长爪,力大无比。也有人说它住在东方的大海,反正是个很偏僻的地方。这怪兽平日足不出户,可每逢腊月三十那天晚上,它就会跑到人的村落作恶,吃人食畜,塌屋倒稼,为害一时。那时的人们很弱小,无力抵抗这只凶兽,只得四处躲藏。

传说中的怪兽夕

有一回,腊月三十的那天下午,一个村子来了个要饭的。这村子里别的人家都外出找地方躲了起来,只有一个住在村口的老婆婆无亲无故,腿脚也不利索,出不了村。老婆婆见这位要饭的可怜,就给他煮了碗粥吃。这乞丐吃完粥后,说要她在屋门外贴上红纸,并在“年”来的时候点燃竹子往窗外扔。等那要饭的走了,老婆婆心想反正横竖都是一死,只管试试。便在门外贴了红纸,并把屋里的柴火堆烧得旺旺的。

太阳一落山,那怪兽果然来了,可是看见村口老婆婆家门上贴的红纸,便犹犹豫豫不敢前进;老婆婆又把点燃的竹子往窗外扔,竹子爆裂发出“啪啪啪”的巨大声响,火光四溅。“年”看见火,听见爆炸声,害怕得掉头就跑。

第二天天亮之后,村里人回来看到老婆婆家安然无恙,便向她询情。老婆婆把事情的经过絮叨一番,大家就明白了这要饭的原来是个神仙变的。第二年的腊月三十,人们按照这个办法去做,家家户户贴红纸,放爆竹,“年”果然不敢再来了。后来,春联代替了红纸,鞭炮代替了爆竹,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年?!

啥?!不是除夕吗?

是这样的。一定是编这个故事的人水平不高,于是后来有聪明人编了另一个版本。在新的版本中,那只怪兽叫“夕”,而出计除掉“夕”的是一个叫“年”的小孩,这小孩也是神仙变的。所以腊月三十这天叫做“除夕”,而正月初一大家都会“拜年”,其实是祭拜这个叫“年”的神仙。

夕和年

有人说上边那都是故事传说,净骗小孩。那么历史上的“除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夕”有“末暮”之义,除夕就是除掉一年的末尾。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是先秦传下来的习俗,应该源于祭祀。而历史上首次出现“除夕”一词是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西汉武帝时定太初历,始以正月为岁首(汉以前是十月为岁首),于是腊月的三十日便成为旧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前一天。我们现在过的除夕,说它成型于汉代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传说,最早也见于汉时《神异经》所载:“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不过后来这段话被演绎成了多个版本。

中国人差不多过了两千年的除夕!

放爆竹的传统延续至今

如今,除夕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历法的节点,祛除疫病或者灭除凶兽的意义了。每到腊月三十这天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亲情流露的时刻。

至于年嘛,既然故事里说他为我们世世代代的平安日子做出了贡献,那么拜一下也是应该的。

(文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