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么瓦解的?西方通过三个步骤,多管齐下,动摇苏联的根基

苏联是怎么瓦解的?西方通过三个步骤,多管齐下,动摇苏联的根基

苏联解体,是由体制僵化、发展停滞、盲目军备扩张、经济结构失调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早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晚期,苏联就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勃列日涅夫之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两人,虽然都对苏联体制进行了小范围改革,但由于时间过短,故成效有限。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国家元首,他有感于苏联积弊已久,故试图进行大范围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执政之日起,便推行名为“新思维”的改革。“新思维”改革最早从经济入手,随后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客观的讲,“新思维”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无奈彼时苏联已经进入衰落期,加之戈尔巴乔夫大方向存在偏差,故而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西方国家的渗透。因此,在80年代末期,西方利用苏联改革的歧途,通过三个步骤,令苏联走向了瓦解。第一个步骤,诱导苏联进行权力机构改组80年代末期,苏联国内的一些亲西方人士,在诸多西方国家的默许下,开始向苏联领导层发难,主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从1988年开始,苏联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在政治制度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89年,苏联从上到下进行了新的权力机构——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参加选举的人,除了苏共党员,还有大量非党派人士。尽管参加选举的2250人中,苏共党员占87.6%,但结果却是大批苏共党员落选,诸多党外人员进入了机关。一步失误,步步失误。1988~1989年,戈尔巴乔夫又对最高苏维埃体制进行了大幅度更改,允许其他党派的人士参加最高苏维埃,并对苏维埃的运作方式进行了修改。在此情况下,苏联的权力重心,由苏共转移到了最高苏维埃。而最高苏维埃内部,又混入了大量反苏的、亲西方的异见人士。由此一来,越来越多的非苏共人员(其中有不少是西方代理人)进入了党政机关。苏共的权力渐渐被稀释,继而失去了对国家政权的支配能力。

第二个步骤,诱导苏联承认“西式多元化”“新思维”改革,过度倡导民主化与公开性。于是,在苏联体制发生变动的同时,苏联国内的非官方组织,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1988年,苏联结束了书报检查制,社会舆论逐渐趋于多元化。1990年8月,苏联国内出现了9万个非正式组织,其中有20多个自称“全国性政党”。我们常说,任何的民主自由,都要在规则之内行使。而当苏联国内出现民主化、多元化浪潮时,执掌大权的戈尔巴乔夫,却未能对此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从而酿成了恶果。80年代末期,许多西方国家,趁机对苏联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文化输出。与此同时,由西方安插在苏联境内的代理人,也开始“协助”西方的行动。1989~1990年,许多亲西方人士,借助苏联政权改组的有利世纪,进入了苏联的国家机关,把持了苏联的舆论媒体。此时,苏联“多元化”的趋势已然不可阻挡,大量非官方团体的出现也已是既成事实。在此情况下,戈尔巴乔夫纵然有心遏制,却也无力回天,只能根据局势行事,承认了“多元化”。

第三个步骤,诱导苏联实施“多党制”、“三权分立”1990年春季,苏联国内已呈现出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上有权力重心发生转移;下有各种组织不断涌现;近有立陶宛宣布独立;远有高加索地区的民族争端与各种事件。此时,西方看准了苏联面临的困境,抓住了苏联的“软肋”,进而加大了对苏联的“和平演变”力度。在西方的影响下,苏联于1990年3月修改了宪法,导致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否定。而与此同时,苏共以外的势力,却越来越深入到苏联的最高机关之中。1990年上旬,戈尔巴乔夫又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国内设立了总统制,开始按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进行改革。苏联的制度,越来越向趋近于西方。1990年7月的苏共二十八大上,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实施“三权分立”,完善“多党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此后,苏联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的改革几乎完全变了方向。苏联赖以维持政权的根基,也就此被彻底动摇。最终,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走向解体。

总的来说,民主固然是好东西,但缺乏规则约束的“民主”,对于国家而言就是一场灾难。苏联解体时期,苏联高层在面临西方“和平演变”、国内出现重大变化时,既未能及时拿出有效的方针与对策,也没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从而让西方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在此情况下,苏联的根基被动摇,自然会走向瓦解。参考资料:《苏联军队的瓦解》、《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