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陆战队侦察部队传奇的开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美国海军陆战队侦察部队传奇的开端——Marine Corps Test Unit 1

作者/侦察兵装甲

陆战队侦察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时任陆战队中校的迪翁·威廉姆斯(Dion Williams)在论文中提出了“两栖侦察”(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这一概念,指出在未来战争中海军应当建立在两栖作战中担任先导侦察任务的单位,对即将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地点进行侦察,提供情报帮助指挥官进行决策。然而随着一战爆发,欧陆的堑壕战消耗着各国的军事力量,两栖作战的概念被搁置。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军陆战队才将两栖侦察的概念付诸实践。并且制定了名为“舰队登陆演习”(FLEX,Fleet Landing Exercises)的研究实验。该演习自1935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一系列研究实验验证了海军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并使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意识到两栖侦察的重要性。FLEX系列演习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两栖登陆行动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陆战师在FLEX演习中进行登陆作战探索

二战时期,海军陆战队建立了两栖侦察营(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 Battalion),负责在D日(D-Day,即行动发起的当天)前对登陆区域进行侦察,以获取情报保障登陆行动的成功。最初的两栖侦察单位只有连级规模,由詹姆斯·琼斯少校指挥。他们与著名的海军“水下爆破队”(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s,UDT)一起,乘潜艇到达行动海域,再换成橡皮艇到达任务水域执行任务。但与UDT不同,陆战队侦察单位行动区域更接近海岸和滩头,甚至登上海岸,进入内陆地区来获取包括地形,敌人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情报。二战中,两栖侦察营的行动发挥巨大的作用,两栖侦察行动被证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两栖侦察营A连的陆战队员从潜艇上换乘橡皮艇

二战后,陆战队两栖侦察营撤销编制,其所属陆战队员被编入陆战队步兵排、装甲侦察营或新组建的陆战队师属侦察连中。二战中,广岛和长崎的核轰炸开启了核武器的时代,新的战争形势也促使军队高层开始思考新的作战思想。

1946年,罗伯特·库什曼(Robert Cushman)上校(后来成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向时任陆战队总司令范德格里夫特将军(Alexander Archer Vandegrift,首位陆战队四星上将)撰写了一份参谋报告。库什曼上校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二战的大规模两栖登陆在核战场上已经不再可行,大规模的两栖编队进入相对较小的滩头阵地将成为战术核武器的理想目标。他提出:海军陆战队必须将行动区域扩大到200英里深的分散区域,并将单位尽可能的分散并快速机动,以使目标更小,更难被打击。这样一来,一个核弹就无法摧毁海军陆战师的大部分力量。但当时,库什曼上校关于增加机动性和分散性的概念却难以实现。直到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直升机在战场上的出现和运用才使这一构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1954年,时任陆战队司令的雷米尔·谢普德(Lemuel Shepherd)上将下令组建一支非常规的作战试验单位——海军陆战队1号试验单位(Marine Corps Test Unit#1,MCTU#1)用以研究和验证核武器时代背景下海军陆战队新的作战思想。该单位计划编制:一个团指挥连(H&S Co.),一个步兵营,一个75毫米反坦克排,一个迫击炮排,一个75毫米榴弹炮连(M116榴弹炮,可由直升机吊运部署)。以及一个中型直升机中队,并由3架侦察直升机和6架F9F-2豹式攻击机提供支援。1954年7月1日,该部队在加利福尼亚州彭德尔顿营宣告成立。

1955年,陆战队1号试验单位(Marine Corps Test Unit 1)的官兵及装备合影

MCTU#1的主要任务是在核战争背景下,研究、开发和验证包括武器系统,作战思想,行动战术等等的新军事理念。MCTU#1主要有四个任务:

1.)实践和验证在核战争条件下,海军陆战队的发展构想;

2.)探索核战争条件下,轻武器及装备的战术需求;

3.)制定应对核战争条件下的策略和战术;

4.)探索和发展登陆行动、战场快速部署、舰艇及潜艇部署的作战概念,战场运输技术等内容。

除了这些目标之外,海军陆战队还提出了30项其他任务和问题,希望MCTU#1能够探索出答案。在这些问题中就有大量涉及未来两栖及战场侦察的探索需求。

1955年,陆战队员参与“沙漠滚石6号”(Desert Rock VI)核试验

1955年3月,MCTU#1参加了在内华达州进行的“沙漠滚石6号”(Desert Rock VI)核试验。爆炸后几分钟,来自MCTU#1的海军陆战队乘坐直升机升空,在核环境下进行了成功的机动试验。

“沙漠滚石6号”核试验之后,MCTU#1开始着手研究新的陆战队侦察需求,并在1955年9月成立了侦察排,由一名军官和13名士兵组成。侦察排指挥官是约瑟夫·泰勒上尉(Capt. Joseph Z. Taylor)。侦察排的成员要求至少是二等兵(PFC)或一等兵(Lance Corporal),拥有海军游泳二级水平并志愿担任跳伞任务。由于其任务的高强度和危险性,还要求上士(SSgt)以下的任何人都必须未婚。

1956年,泰勒上尉和他的MCTU#1侦察排在本宁堡伞兵学校获得了伞降资格。此后,侦察排的任务重点就是拓展海军陆战队的伞降能力,研究如何通过自由落体伞降(free-fall parachute jump)进入地面和直升机难以到达的区域。在探索过程中,MCTU#1针对性地测试了各种可用的降落伞,包括海军的QAC、QFB、T-7A(当时的标准后备降落伞)和锥形降落伞,测试中其成员必须穿着全套压力服。在不断地测试中试验了多种延迟开伞的技术。此外,MCTU#1还在扩大可执行伞降任务的飞机型号,囊括了所有四个军种的运输机。1956年7月26日,MCTU#1侦察兵乘坐从本宁顿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TF-1进行伞降,这是第一次有人从航母上起飞进行跳伞。他们还于同年8月进行了首次从海军喷气机上跳伞。

MCTU#1在进行自由落体跳伞测试

除了伞降探索之外,MCTU#1还针对直升机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当时,使用直升机时,着陆场地引导十分重要。引导员必须找到合适的着陆场并引导直升机着陆,这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引导员必须通过伞降进入任务区域,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找到着陆场,与后方建立通讯,确保着陆场条件适合,标记它并与直升机通讯,以引导直升机着陆。后来的许多的直升机引导技术都是由MCTU#1开发而来。1957年1月,MCTU#1参加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演习“跳台滑雪”(Operation Ski Jump)。在演习中,MCTU#1实践并验证了他们探索的伞降、侦察及战场引导技术和成果。

MCTU#1的成果为今天的陆战队侦察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在当时十分先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探索也被后来的海军特种部队(Navy SEALS)和陆军特种部队(Army Special Force,"Green Berets")所借鉴。

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终决定运用MCTU#1的成果,组建一支由舰队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直接指挥的作战单位。起初,计划组建一个营,该营将会以连级行动单位来支援海军陆战队海空特遣部队(MAGTF)。但由于1957年预算所限,海军陆战队最终决定分别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分别建立一支连规模的单位,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Force recon。

1958年5月的海军航空新闻报道1st Force recon连的页面

1958年5月的海军航空新闻报道1st Force recon连的页面

1957年7月,MCTU#1被合并,第一Force Recon连(1st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正式成立。编有三个排:两栖侦察排(Amphibious reconnaissance platoon),伞降排(Parachute platoon)和引导侦察排(Pathfinder reconnaissance platoon)。由布鲁斯·F·迈耶斯(Bruce F Meyers)少校指挥,驻地在加利福尼亚,彭德尔顿营。1958年,第一Force Recon连抽调一半的陆战队员,在北卡罗来纳的勒琼营组建了第二Force Recon连,由乔·泰勒(Joe Taylor)上尉指挥。

1965年,越战战争扩大化,升级为”局部战争“。第一Force Recon连的陆战队员被派往越南,同时补充了新的陆战队侦察兵的第二Force Recon连也被派往东南亚。由于需要更多的侦察单位,第三Force Recon连(3rd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