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该重视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合食制的今天,遇到疫情,该重视千百年前的分食制了

诸侯王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着低矮的桌子,桌子上有各种食物和酒。

两侧,臣子们席地而坐,面前同样摆放着低矮的桌子,桌子上也同样有食物和酒。

这是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和大臣们进餐时的场景,大家在影视剧里常常见到。

这,就是分食制,也称分餐制,用餐器具把食物分开,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就要多少,夹多少就吃多少。


大家所熟悉的“鸿门宴”,就是分食制。

分食制,因周礼而形成的饮食习惯,也是一种特有的饮食文化。

一、分食制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这些都是关于古人分食制的一些规定。

“鼎”,烹煮的器物;“簋”,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豆”,也是一种盛食器。


上述记载中的数量,体现的是尊卑有序。

天子和诸侯大夫用的餐具数量不一样,百姓家吃饭的餐具数量也不一样。

因分食制,还出现了很多误会,还引出过你死我活的争斗。

1、孟尝君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新来投奔的侠士吃饭。不巧,侍从挡住了烛光,侠士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不一样,欲离席而去。


这是误会,吃同样的菜表示孟尝君对侠士的重视,不一样,那就是轻视了,在那个侠士往往自以为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能成为贵族座上宾的年代,这样的误会极有可能让孟尝君的名声扫地。

幸好,只是误会。

2、郑灵公

《左传》载:“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


大意是说:郑灵公请王公大臣们吃甲鱼,宴会期间,郑灵公故意戏弄公子宋,不给他甲鱼汤喝。公子宋一怒之下走到郑灵公的餐桌前,拿手指伸进甲鱼汤里蘸了一下放到嘴里,随后拂袖而去。郑灵公为此非常生气,表示要杀掉公子宋,公子宋也不示弱,密谋除掉郑灵公。

最后,郑灵公被杀。

分食制,给同地位的人不一样的菜,那就是轻视人,有人到自己桌上动了自己的菜,那也是轻视,在那个讲究尊卑有序的年代,做这些事都是会引起矛盾的。

后来,贵族逐渐的消失,分食制被少部分依旧认为自己是贵族的人沿用。


当然,皇室例外。

说了这么多贵族,普通老百姓呢?有条件的是分食制,没有分食制的条件,大多是合食制,哪怕是春秋战国时期。

穷人想讲究,那就是穷讲究,讲究多了更穷。

二、合食制

随着多民族的融合,不同文化的交融,餐桌椅的形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高腿桌椅的出现,到了北宋年间,分食制逐步被合食制取代,直到今天。

但是,取代并不代表不存在,在高档的餐厅,还是存在分食制的。


合食制,围坐在一起,体现的是公平,并且也热闹。

不过呢,尊卑有序并未消失,坐在哪里是一门学问,更是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文化的差异,有左为尊,有右为尊,所以书生就不详细介绍了,大家差不多也清楚,入乡随俗便好。

三、合食制好,还是分食制好?

各有优缺点。

1、合食制

优点是体现了公平,让聚餐更加的热闹。


缺点是卫生问题,共用菜盘、碗筷,导致传染性病毒的交叉感染等。

2、分食制

优点是卫生,各吃各的,各用各的,不会交叉感染。

缺点是麻烦和空间不足,一个人一个人的分,很麻烦,吃饭的时间会长,空间也不足,合食制十个人可以一桌,分食制十个人最少占用三个十人餐桌的位置。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分食制也好,合食制也罢,尊卑有序都存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说在最后:


现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大家更加的注重卫生,老人和孩子的餐具开始单独使用,但还是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菜还是从一个盘子里夹,仅仅是独立出了碗筷而已。

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分食制。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都开始采用分食制了,但随着非典的结束,人们绷紧的神经放松了,分食制又被很多人忘记了。


最近,武汉冠状病毒肺炎出现,虽然分食制不能改变病毒的传播,但大家采用分食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感染。

书生建议,只要条件允许,还是采用分食制,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都是负责任的,另外记得碗筷消毒哦。

参考文献:

1、《周礼》

2、《左传》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