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分别在今天新疆的哪些地区?有你的所在地吗?

“西域三十六国”分别在今天新疆的哪些地区?有你的所在地吗?

秦末汉初期间,广袤的西域大地上,活跃着大小五十多个国家,随着不断的相互征战与吞并,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后人称之为“古西域三十六国”。“古西域三十六国”与现代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和政治意义的国家不同,它所区分的是一些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位的部族或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生产为单位的某种生存方式。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尉都国、车师后城国等国,除此之外还有乌孙、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西域三十六国是对今玉门关名字始出以西地区的总称。

虽然已经经历了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风雨侵蚀、日晒烤灼,在我们新疆的土地上,三十六国的遗迹仍可追寻。赶紧蓝对号入座,看看你如今生活的地方,是以前的哪一国吧。

1、楼兰古国

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2、婼羌国

婼羌来源于若人、羌人,与春秋时入居中原的陆浑戎、阴戎、小戎等同族同允姓。允姓人与华夏族关系密切。战国末形成的婼羌国,是华夏与羌融合后的民族。婼羌国的地域较广,在古代分布于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南部昆仑山区脉北面,最西直到(今印度)克什米尔北部。

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婼羌国只有50户(1750人),军队500人,不种田,随畜逐水草,依赖鄯善、且末两国的谷物生活。出产铁,会铸造刀、剑、甲、矛、弓等兵器。按其“西接且末”、“西北至鄯善”的地域,婼羌国的中心地应在今若羌县南山区一带。楼兰国强盛后,在汉昭帝时期被改名鄯善,并在南边设立了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吞并了婼羌。

3、乌秅

是昆仑山里的小国,地势十分险峻。也是一个世外桃源,一个与世无争的国家,490户人家,3733口人,军队740人,位于今天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一说在叶城县西南。

4、西夜国

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都所在地。西汉时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余户,养兵1000人。人种与羌人相类。经济以游牧为主,地产玉石。东汉时人口达万余人,户增至2500,养兵达3000人。

西夜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 。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 波”或“朱居”,国力且有发展,曾并吞帕米尔高原上的蒲犁国、德若国和依耐国。其 王族为疏勒人,语言与于阗语大同小异。

5、子合国

两汉时期的西夜、子合二国相距很近,都在今叶城县南部山区之间,都城是呼犍谷。坚峻险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国使用婆罗门的文字。东汉时,子合国并入莎车。子合国编户殷盛,人民性情躁暴,礼义轻薄,学艺浅近,然淳信三宝,好乐福利。

6、狐胡国

狐胡国是绿洲农业小国,又称“孤胡”,都城是柳谷。原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北白杨达板城带。仅有住户55家,264人口。其中还有少量游牧民族和45名战士。国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

7、捐笃国

新疆乌恰县西一百公里吉根城


8、小宛 yuān

小宛国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兰河北岸一带,由于其南为可可西里山,所以比较偏僻,地广人稀。居民以养畜为主。

《汉书·小宛国传》:王治圩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辟南不当道。

了解古墓遗址,可参观吾大其古墓群

附:大宛 yuān国(如今已不在境内)

大宛国这地方是由张骞发现的,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离汉朝大约一万里。当地的风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大宛列传》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物产风情,着重写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展示了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微妙关系,说明中国与西域诸国有着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存在着政治和人员的往来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先到达大宛。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与大宛爆发战争,大败大宛,从此大宛服属汉朝。

大宛国位主要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离新疆伊犁地区的直线距离大概2000 km 。


9、且末国

且末国与小宛国同处在今天新疆且末县的辖地,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且末国受汉文化影响很大,约1610人,230户,养兵320人。以农业为主,种植五谷,地产葡萄等水果,出牛、羊、骡、驴...东汉时并入鄯善。

了解古墓遗址,可参观扎滚鲁克墓地。(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多人数的家族丛葬干尸陈列室”。)

10、依耐国

依耐国位于现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都城是卢城。户数125,人口670,350名战士。民俗与相邻的子合国一样,当地的羌族过着草原游牧部落生活。

11、精绝国

精绝国是西汉时期中国西部一个比较小的城邦国家,位于尼雅河畔的一处绿洲之上。精绝国以农业为主,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繁华富庶。东汉后期,精绝国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后来,受魏晋王朝节制。唐朝时其都城尚存,称尼壤城,清代称为尼雅城。尼雅在清代为于阗县所属村庄,《和阗州总图》称作尼牙八札。1945年设廉洁镇,1949年后复称尼雅,1985年设尼雅镇。古精绝国故址在今新疆民丰县。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里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它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殷实而富庶。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的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

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称为“佉卢文”的文字,这是一种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是一种极难破译的文字。当年尼雅居民对水的管理和使用、树木的保护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水的使用是有偿的,水由专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失的要受惩罚。如有耕地发生无水干旱的情况,也要求及时调查并处理。如有人放水淹没仇家的田园、住屋要受罚;有小麦地一熟可浇二三水。

当年的尼雅居民还很注意树木的生长和保护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沙枣树耐干旱盐碱,既可抵御风沙、美化环境,果实又可食用,是当年精绝人重点栽培的树木之一“活树,应阻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否则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便是当时这一制度的生动说明。他们还种植桃、苹果杏、桑之类的果木;芦苇、红柳枝在尼雅河两岸潮湿低洼的地方均有生长,容易获取,作为建造材料。

12、于阗tian(今和田县附近)

它是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长达1238年,也称“于阗李氏王朝”。。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于阗国国王李圣天供养像

于阗国,《后汉书》记其国“领户32000,人口83000,胜兵30000余人”,疆域大致包括当代的和田地区,是当时的大国之一。遗址:和田市西10公里处的巴格其乡 艾拉曼村境内-约特干遗址。

于阗国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所以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阗人民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印度、伊朗的混合风格。

13、单桓国(今乌鲁木齐市西北郊)

单桓国,去长安八千七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候、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单桓国人口最少,分布在劫国西南,今乌鲁木齐市西北郊。


14、戎卢国(民丰县正南方向)

戎卢国都城是卑品城。二百四十户人家,人口六百一十,三百名战士。戎卢国的分布地在今新疆民丰县正南吕什塔梧山北麓,尼雅河上游十万铁里木一带,为定居农业民族。后被于阗国兼并。

15、扜弥yū mí(今于田县)

《汉书.迂弥国传》载:“扜弥国,王治扜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千,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在西域南道十国中人数最多,对外交往也较多。后被精绝国所灭,改名为宁弥。

扜弥国位于今于田县,其都城在扜弥成位于田东北。

15、卑陆国(今乌鲁木齐东)

去长安八千六百八十里。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八十七里。”卑陆国分布地区为今准噶尔盆地南缘,至乌鲁木齐市东南一带。治所乾当国,在今甘河子一带。三国以后,成为车师的属地。

(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