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战神高仙芝:唐朝小勃律之战,我一战封神!就是靠风驰电掣
自古弱国无外交。更别说,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越是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但有个小国,却喜欢在作死之路上,反复横跳。而身处大唐和吐蕃之间的勃律,就是如此
就是谁呢?这便,不得不提到勃律。
勃律朝拜 俯首称臣
开元年间,勃律王没谨忙来唐进贡,到达长安,见到唐玄宗第一眼,没谨忙就开口道:“儿臣,拜大唐为父国,以供驱使。”
唐玄宗龙颜大悦,当即认下了这儿子。对待没谨忙,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给予他各种赏赐 。
甚至一次,朝堂议事唐玄宗,还问身边宦官道:“没谨忙,最近怎么样?”宦官连忙回答:“陛下,一切安好。”
就这样,勃律,顺利成为大唐的“儿子”。
投靠吐蕃 背刺唐朝
靠着成为大唐的“儿子”,勃律渐渐支愣起来,国力日益提高,众多小国也纷纷臣服大唐。可好景不长,勃律和大唐的“蜜月期”,才过了没几年。
公元720年—736年,早看不顺眼的吐蕃,挑起了战争。三次出征,把勃律给按在地上摩擦了三次,打得勃律哭爹喊娘。
最后,在吐蕃的棒棍甜枣威胁下,立马背刺了自己的唐朝“老父亲”。
于是,便归顺了吐蕃。在吐蕃的干预下,分裂成了,还变成大小勃律两个国家。
高仙芝奉命出征
唐玄宗为了找回场子,连续更换了三任安西节度使,命令他们收复大小勃律。
然而,从安西都护府到勃律,光路程就有5000多公里,这么遥远的距离,加之中亚的帕米尔高原物资匮乏,环境异常恶劣。
每任将领都是行进于帕米尔高原时,无法继续前进,最后都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不甘心的唐玄宗,又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太监边令诚为“监军”,率领万余唐骑远征勃律。
高仙芝,出生于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家中世代为将。七八岁时候,高仙芝跨越一万多里跟随他父亲高舍鸡,来到了安西都护府。
当时的高句丽,在唐高宗李治时期,便已经是大唐领土而后因立功,20岁被升为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使。
杀场点兵 出征勃律
他们首先到达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顶着风沙,晒着酷日,在沙漠中走了1000多公里,终于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
在这里休整了3天后,高仙芝又带领这群部下,进入了高原海拔4000—7000米的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处,为了到达勃律(今巴基斯坦),横穿帕米尔高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大唐西域记》-卷六中记载:“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 ,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慌。绝无人至。”
最后,这只军队又再次启程,帕米尔高原中行军了2000多公里,终于赶到了特勒满川。(今瓦罕河,瓦罕走廊)
兵分三路 黎明偷袭
高仙芝兵分三路,分别从北部、中部、南部向着百里之外的连云堡扑了过去。
据密探告知,堡中有吐蕃军驻守千余名,十公里外,有近万名吐蕃军驻扎,双方互为与犄角之势,遥相呼应。
连云堡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今唐军,经过5000公里的奔袭,早已疲惫不堪。
于是,高仙芝当即决定,使用偷袭之计拿下连云堡。
高仙芝命令将士原地休息,吃饱喝足后,带上3天的干粮,等待第二天黎明来临之际,悄悄地渡河。
渡河之策,危险重重,可谓兵行险招。渡河前前,高仙芝对“监军”边令城道:“如果,渡河被对面发现,我们必败无疑。”
此时,吐蕃驻军不知道,唐军通过帕米尔高原行军,已经到达他们城门下方。第二天天刚亮,唐军顺利度过了瓦罕河。
兵分两路 连云堡血战
说罢,他便命李嗣业、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带领唐军向连云堡冲了过去。
刚睡醒的吐蕃士兵,看到唐军乌压压的一片朝自己这冲来,难以置信。
等唐军冲到连云堡门前,吐蕃才意识到大事不妙,于是他们匆忙拿起武器抵御。
由于连云堡易守难攻,加之地势险要,唐军第一波攻势,没有奏效。最后,不得不减缓攻势。然而,远在十里之外的吐蕃驻军听到连云堡的厮杀声,也急忙赶来支援,打算内外夹击,一举歼灭唐军。
高仙芝惊怒不已,便将唐军分为了两部,一部抵挡前来支援的吐蕃军,一部仍由李嗣业率领攻城,并让李嗣业立下军令状。要他中午破城,否则斩立决。
李嗣业立下军令状命令后也发了狠,一边指挥,一边拿着陌刀,亲自杀向连云堡。双方一时间杀得难舍难分,厮杀声充满了整个峡谷。
快到中午之时,唐军最后以斩五千,缴获战马尽千多匹的辉煌战绩,拿下了连云港。
兵贵神速 势如破竹
不料这时,“监军太监”边令诚却以前方的道路过于艰险为由,拒绝进攻。
从连云堡到勃律的都城,还需要经过一个阿弩越城,到达阿弩越城需要翻过一座海拔高达4700多米的坦驹岭。
翻越此岭,还需爬一条长达10公里的冰川,下岭后,还要走过一段40多里的悬崖。
唐军跨高山、渡大河、穿沙漠都不是事。问题是,前面的路程更加险峻,稍有不慎,就是九死一生。所以边令诚,打死也再不往前进一步!
最后无奈,高仙芝给边令诚留下了3000名士兵,让他驻守连云港,自己带领着大军向着危险重重坦驹岭出发。
巧思计策 振奋军心
经过几天的艰苦行军,唐军终于到达了坦驹岭的山峰,阿弩越城就在脚下。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爬上山的士兵,像边令诚一样,再也不往前走了。因为悬崖过于陡峭,超出了众人想象。
将士们纷纷劝道高仙芝说:“将军,我们还是回去吧,下面爬下去九死一生。”
高仙芝却露出志得意满的笑容,他早就料到众人的反应,提前布置了后手。
远处慢慢走出,10多个穿着勃律衣服的胡人,他们来迎接唐军来了。
原来,高仙芝提前料到了士兵们登顶之后会畏惧不前,所以他便提前派出了10多名士兵,伪装成了胡人的模样,让大家误以为是阿弩越城已经投降。
看到这些“胡人”,刚才还畏惧不前狙的士兵们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一窝蜂地跑下了山,生怕抢不到功劳似的。
阿弩越城的勃律士兵,本想借助险阻反抗,但看见唐军们兴奋地从悬崖上冲了下来,一个个不要命似的,士气大弱。唐军刚到城下,他们便立马投了降。
一鼓作气 覆灭勃律
勃律国王大吃一惊,急忙逃出城外,来到山谷之中。不久之后就被唐军俘虏,当上了亡国之君。
公元747年9月,高仙芝留下了5000名士兵驻守勃律,压着勃律国王重新回到安西。
至此,投靠了吐蕃没多久的勃律,又一次回到了大唐的怀抱,西亚依附于吐蕃的几十个小国家也再次投靠了唐朝。
高仙芝也因此一战封神,跻身于大唐名将之列,被西域,西亚诸国称之为“山地之王”,“大唐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