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两度挽救大唐,没有他们,大唐撑不了三百年

父子二人两度挽救大唐,没有他们,大唐撑不了三百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风起长林

大唐元和十二年十月,辛未日,深夜。

忽然从远处飞来一骑,待到近前,骑者翻身下马,向队伍中为首的一人施礼:“李祐将军的三千人已逼近蔡州境内,请大人示下!”他的声音混杂在怒号的风雪中,有些含混不清。

被称作“大人”的这个中年人沉吟片刻,点点头道:“让先锋队依照原计划进行,切莫暴露行迹!”

话音方落,一阵冷风猛地袭来,只听“咔嚓”一声,接着便是众军士的惊呼:中军的旌旗居然被大风拦腰折断!

自古以来,战前军旗折断都是不详之兆,有几个士兵便就势小声嘀咕起来。这次行军计划本来就不被同僚和士兵所看好,何况一路行来,人马冻死者已不可胜数。

中年人皱了皱眉,猛地抽出腰间宝刀,大喝道:“诸位将士,我等已行至此处,退回则断无生理。唯有奋勇向前,出敌不意,才有生机!不要忘了,我们是大唐的军人,大唐军人只有勇士,没有逃兵!”他的声音浑厚有力,穿透了风雪,令大家精神为之一振,那些面色沮丧的士卒眼中也生出一丝希望。

雪,越下越大了。

战事的起因,还要追溯到三年前的元和九年。

这年夏天,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儿子吴元济和心腹董重质合计一番,觉得这个事儿再确认自己可以承袭爵位前不能告诉朝廷。

吴元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是谎称自己老爹只是得了重病,然后秘不发丧,任凭老头子的遗体在灵堂发臭,自己则擅自接任了淮西的军务,做起了一方的土皇帝。随后见长安那边不承认自己的继承权,顿时又来了脾气,“悉兵四出,焚舞阳及叶,掠襄城、阳翟……剽掠千余里,关东大恐。”

安史之乱后,长安朝廷威严每况愈下,各藩镇拥兵自重,与大唐分庭抗礼,尤其以河东三镇兵强马壮,最为猖獗。

淮西治下仅有蔡州、申州、光州,周遭都是唐廷州县,就这点地盘也敢闹事,不单单因为吴元济是一个敢于耍横强来的主儿。同样心怀叵测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发出声援,一面上书唐廷奏请赦免吴元济之罪,一面居然焚毁了朝廷囤积江淮粮米的河阴巨仓。

这样一来,大唐的后勤储备遭受重创,是否还要征伐不听话的淮西藩镇,皇位上的唐宪宗李纯左右为难起来。

长安朝中的主战派以宰相武元衡和中丞裴度为首,淄青的李师道心狠手辣,直接派刺客到长安刺杀二人。

史书记载,元和十年阴历六月三日早晨,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遭遇刺客当胸一刀,并被砍下了头颅;裴度则同时在通化坊遇袭,幸好属下拦住刺客,自己又戴着厚毡帽,才捡回了一条命,只是受了重伤。

刺杀事件传到了宪宗皇帝耳中,却并没有吓退这个看似有些孱弱的天子。

自幼经历过四镇之乱、奉天之难的宪宗李纯,对这些藐视朝廷,作威作福的地方军阀深恶痛绝,这次的刺杀反而更令他痛下平定藩镇的决心。他随即任命大难不死的裴度为宰相,并全力征伐淮西。

战事的进展起初并不顺利,先是高霞寓大败于铁城,全军覆没;随后接替高霞寓的袁滋同志干脆不敢攻击吴元济,甚至还与老吴有书信往来。宪宗火冒三丈,与裴度计议一番,终于决定派出功臣之子——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愬。

前文说到的奉天之难也称泾原兵变,乃是原属于朝廷的泾原兵因封赏不公而哗变,拥立朱泚(cǐ),占领长安,当时在位的唐德宗李适仓皇逃到了奉天。正是在李愬的父亲李晟将军的奋战下,唐廷夺回了长安,又平定了河北三镇的叛乱。将门虎子,眼光独到的裴度相信:这个人,一定能平定淮西的叛乱!

后人评价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或许会觉得他孤军深入,兵行险招,能够袭击成功是因为运气太好。但遍观古今中外,任何一次以少胜多,以寡击众的战役实际上都是周密布置,妥善谋划的结果,李愬能够一举拿下淮西,也绝不是临时拍脑门想出的计策。

李愬抵达前线唐州时,唐廷军队刚经历数次惨败,士气低迷,军容不整。他下车伊始,便亲自慰问将士,安抚伤员,从而稳定了军心。

其次,为了麻痹敌军,李愬故意示弱,摆出一副不堪一击的样子,吴元济一方屡屡获胜,见如今唐军主将又是个闻所未闻的弱将,便不放在心上,将兵力调拨到其他战场。

再者,李愬优待俘虏,并大胆启用李祐等投降将领。这些降将感激涕零之际,纷纷出谋划策,让李愬迅速摸清了叛军各路关隘的险易、远近和虚实,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

根据情报,吴元济将自己的亲兵及蔡州守军放在北线的洄曲,自己所在的西线蔡州则都是老弱残兵。元和十二年十月初十,风雪大作,李愬率兵九千,分为前中后三队,目标直指蔡州!

入夜,唐军抵达张柴村,干净利落地解决掉这里负责警戒的士卒。稍事休息后,李愬将一小部分人马留守和阻断援军来路,其余大部立刻开拔。

此时,他才说出此行乃是要袭击蔡州。张柴村再往前的道路没有人识得,此时风雪越发猛烈,大家都面露难色。但李愬坚信这是战胜吴元济的最佳策略,军令如山,大家只好打起精神向东南挺进。

在凛冽的寒风中,这支军队向东南孤独前行,看到一路上冻死的人马不计其数,李愬的心中一定是滴血的。但他内心明白,如此作战,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强行军七十里,已是夜半,李愬兵终于抵达蔡州。

此时的吴元济在做些什么呢?天寒地冻,老吴早就钻进了暖暖的被窝,做起了春秋大梦。

鸡鸣时分,部下察觉城中有异动,急忙向他禀报。老吴好梦被人搅和醒,心中不爽,不耐烦道:“这都是俘虏们闹事,等天亮了把他们都宰了。”翻了个身继续睡。不一会儿,又有人报告说蔡州已被攻破,老吴迷迷糊糊地说,这肯定是洄曲的守军找我要过冬的棉衣,发给他们便是。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吴伸个懒腰起床,耳边传来了唐军发号施令的声音。

吴元济毕竟是个狠人,到了这种关头还要负隅顽抗(知道不抵抗的话就是个死),率领残兵登上牙城防御。关键时刻,心腹董重质主动单骑到李愬军前投降,估计老吴听到这个信儿,心也是拔凉拔凉的了。

十月十二,唐军再次攻牙城,蔡州百姓纷纷背着柴草帮朝廷军队烧城门,吴元济在淮西经营这些年,看来是没有得到民心。大势去矣,只得投降。

一个月后,这位淮西狠人被押解到长安,斩首于独柳之下。

李愬雪夜袭蔡州之所以能够彪炳史册,不仅在于战役本身的精彩,更在于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淮西平定后,河北方面先有官军收复了沧、景二州,幽州镇的刘总也上表请归顺。

之前跟吴元济“同气连枝”的成德和淄青,一个归降,一个随后被荡平,自安史之乱引发的藩镇割据局面,至此竟不复存在,大病初愈的李唐王朝,获得了重新的统一。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之所以能继续坚持一百余年的光景,原因之一便是有无数忠于唐室的文武臣僚的奋斗。无论之前的李光弼、郭子仪,后来的李德裕、张义潮,还是本文的李愬及其父李晟,他们没有赶上太宗高宗时代的盛象,没有机会携万钧之势为强唐开疆拓土,但仍凭借着一己之力,为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续命图存。

当年有邓艾翻山越岭攻成都,今有李愬顶风冒雪袭蔡州,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都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赌注。宋朝人惠洪有诗赞李愬: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齁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参考资料:《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八十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梅毅《帝国的正午》

为官五十年,这位汉人被康熙视为唯一知己,至为眷恋的大臣

唐代凌烟阁功臣的后代,当驸马后却纷纷政变,他们受了什么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