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一碗,爱吃面的看过来

面条一碗,爱吃面的看过来

民以食为天!美食无外乎吃喝!

中国饮食文化遵从四季讲求礼仪,妙趣多多!

一碗面条,吃出个第一名

从前科举时,有三个青年俊杰王生、张生、刘生,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但这却难坏了主考官李大人,他是当世早已成名的大儒,一个惜才爱才的正人君子,绝不沾官僚恶习,但也正是因此,他对这三人既是爱惜,又是难以分出伯仲,很是费了一番比量,却是左不愿舍,右不愿弃。

主考官李大人的夫人,问了一下烦恼的缘由,略一思索下随即笑容绽开。夫人让主考官李大人将三位俊杰一起请到自己家里来坐客,言明来吃饭。李大人恐遭人诟病不愿为之,而夫人却胸有成竹,请他姑且一试,三人的高下将立判无虞。李大人听到这么说也是来了兴致,于是发贴邀三人明日过府吃饭,但言明绝不许带礼品。

第二天,三人早早来到主考官李大人的府中,拜会寒暄后落座,闲语交谈。李大人是越看越爱,这三人都是衣冠整洁,谈吐有礼有节。就连三人入座也都是只做椅子的一半角,以示谦逊对恩师尊重;对于才学满腹的年轻一辈人来说,这三人都没有恃才放旷,确实是年轻人中不可多见的栋梁之才。

到了午饭时间,李大人招呼着大家落座,饭菜也只是四菜一汤,主食是夫人亲自端上的三碗面条。这三碗面条,单单面条已是满满一大碗,放好后又加上面汤,这时三碗面条已经差不多要溢流出来。李大人起初不明所以,看到这种情况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

三个青年才俊,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恩师请客,饭总是要吃的。饭后送走三人,夫人指着面条空碗,莞尔笑起来,并送上建议,三人才学相当,但从学以致用的治世角度,能力从高而低分别是第三位刘生,第二位张生、第一位王生。能用好碗,吃好一碗面而不失礼,才是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场景回到饭桌上,第一位王生,看着面条太满,没多想就伏低身子先喝了几口汤,坐好身子时,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大家几眼,端起碗来吃慢慢吃了面条。第二位张生,将筷子伸入碗中挑起面条来吃,古时的面条很长啊,于是他将高高挑起的面条接入嘴中吃下,而后端碗吃面。第三位刘生,没有思考,将筷子小心地插入面条中,低低挑起时,碗里就显得不那么满,于是他伸手将碗端起放到嘴边,喝了几口汤,又慢条丝理地吃完面条。

李大人此时恍然大悟,对夫人夸赞有加,也分别将刘生、张生、王生,列为学子考试第一二三名。

碗!用文明传承和成长做花纹

做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小时候的印记,碗总是一个样式,碗很大,入手很沉;只有简单的一圈蓝色的横边,勉强称为花纹。但就是这样的碗,在当时一般的家庭也只能勉强人手一碗。和学用筷子一样,很多饭时长辈们都会讲,碗不能倒扣,递碗要手心朝上,用碗不能转圈喝汤,爱惜碗否则将没碗吃饭。

总有不小心摔碎碗的时候,长辈们一边喊着“岁岁(碎)平安”,一边小心捡拾出去,要么放在院里给小猫小狗当食盆,要么专门放到屋檐滴水处,下雨时檐上流下的急水就不会直接将地面砸出坑来了。记得奶奶会将小碗片,分别放到院外几个露天的不碍事的地方,说是下雨时自然接下的雨水,会让流浪的小狗小猫们用来喝水。

大侠范儿小时积攒了很长时间的家里的碎布头等东西,等到挑担货郎的波浪鼓响起,没有去换糖果,而是终于软磨硬泡地换了一个小一些,有三个红色小鱼花纹的碗。于是这只碗成了小时的专用碗,陪伴着走过了童年。

管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中国人对于碗,情有独钟。和筷子一样,碗是中国人吃饭的工具;可是碗又更盛一筹,可以称得上器。后来经济发展迅猛,碗已经成为普通的餐具,样式奇多,有的还有专题意思,乐趣无穷。当然饭碗,还有谋求一职挣钱养家的意思,并被社会广泛应用。

网上搜索发现,“中国人的饭碗”竟然是百科词条;原来是央视《聚焦三农》的一部纪录片名。分别用“珍惜、骄傲、忧患、坚守、归来”五种情怀,通过不同人物故事,从碗这样的小切口,讲述到中国人的粮食情怀。

无独有偶,有位张训照先生一直在用碗来阐明现代人餐桌的食材理念,他说“中国人的饭碗自己管,中国人的饭碗自己端。”这体现在他从事黑猪保种养殖,及产消一体的健康餐桌食材全供的征程中,让猪过上世界第一等的“富裕人生”,让食材从源头种养上就顺应四季无添加绿色无害。十几年下来,张训照打造的徒河饭碗说,让徒河享誉中外。

站直喽!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远则大国声隆,近则修家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