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五个淮扬菜的故事,这回饭桌上有的聊了

快过年了,五个淮扬菜的故事,这回饭桌上有的聊了

狮子头

扬州的名菜传说离不开两个人,一个隋炀帝一个乾隆。这道菜咱们就要从隋炀帝杨广开始。

杨广一生最爱扬州。他登基后,又到扬州,一通游玩后,准备大宴群臣。他知道扬州的厨师心灵手巧,于是就要求他们做几道他没吃过没见过的新菜。一众厨师提着脑袋苦思之后,弄出来“松鼠鳜鱼”、“金钱虾饼”和“葵花斩肉”三道菜,终于不辱使命。

话说隋灭唐兴,这一日大唐的郇国公韦陟宴客,厨师使出看家本领又做了这几道菜。有客人看到葵花斩肉这道菜的大肉丸做的异常精美,远看竟然有些像韦府门前的狮子脑袋,不禁说:这是给您送狮子帅印来了。韦陟听了异常高兴,从此就将此菜定名为“狮子头”。

肴肉

据说明末清初的镇江有家小酒店,老板出门带回来四个猪蹄,因是热天怕坏,就用盐腌了起来。没想到第二天却发现用的不是盐,而是老板老丈人准备做鞭炮的硝。

老板一看只能扔了,可老板娘舍不得,又洗又泡的折腾了一天,还用开水焯过两遍。这么折腾下来发现猪蹄的肉不但没烂,反而更结实了。老板娘看着心里喜欢,心想,我自己吃也是好的。她放入调料,用高温煮透,等再开锅,却有异香扑鼻。

这是门外进来一位老人,执意要买这异香的东西。老板说:这个不能吃,错放了硝,有毒。

老者说不怕,拿起来就啃,一连吃了三个半才停口。然后心满意足的骑驴而去。有知道的告诉说,这不是凡人,是张果老。于是大家抢着品尝最后剩的半个,都是赞不绝口。

于是这种硝肉的名气就流传开了,老板总觉得用硝字不合适,后来就改成了肴肉。

古人为美食传名也真是够拼的,生怕不权威,连张果老都搬出来了。

淮安茶馓

茶馓这东西战国时候就有了。但真正出名却是清咸丰年以后的事了。

淮安城里有个姓岳的专门做茶馓,有名,甚至成为贡品,在宣统二年时还曾获得南阳劝业会铜奖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

更神奇的是据说慈禧太后曾长过乳瘤,看不好。还是个淮安籍的太医给出了个以茶馓为主的偏方,没多久竟好了。慈禧大喜,逢人边夸这东西神奇。直至现在,江淮地区还有一句歇后语,叫:坐月子不吃馓子——亏了。

这些故事原本就是增加雅兴的,如果你也拿馓子当药吃,没治好病可别找我。

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很早就是淮扬名菜,但家家都做,都在正谁的正宗。

这时候乾隆来了,乾隆下江南微服出游。这就走到了苏州的松鹤楼。赶巧松鹤楼的老板正在给他老母做寿,店里一团忙乱。

乾隆看见伙计端着一盘松鼠鳜鱼上菜,很有食欲,就想直接截胡。可伙计看乾隆一行穿着便服,还是老板要紧,就没理他。乾隆不乐意了,随从掏出几锭大的银元宝,一下就把店里震住了。这时候苏州的地方官也侦得消息,带着兵赶来护驾。店里才知道皇上来了。

这下老板吓得命也没了,顾不上给老母做生意了,所有好菜赶着给乾隆端上来。然而众多菜肴之中,乾隆还是觉得松鼠鳜鱼最好,从头到尾赞不绝口。并准许店主打出“乾隆首创,苏菜独步”的招牌。松鹤楼也因此一步登天,成为乾隆日后下江南必到的饭庄。

但凡江南美食美景,若无乾隆故事,就算著名也是一般。

拆烩鲢鱼头

据说清末的扬州有个财主,家里巨富却异常吝啬。他家要盖个小楼,结果本地工人都知道他的性情,无人愿往。他只好抬高价钱,不但给工钱,还管一日三餐。

这样好歹有几位工匠答应了,没想到他还真做得出来,米粥的米粒数的清,菜就是萝卜干或菜叶子。气的几位工匠工钱也不要了,扔了工具就要走。

也赶巧这天财主家有人过寿,买了条大鲢鱼,大鱼头剁下来没用,厨师刚要扔,财主计上心来。赶着和几位工匠说,我是给你们攒着呢,今天给你们吃祖传名菜。

他让厨师多放点作料,把鱼头剁开来烩,待到肉烂骨分,把鱼骨捞出,鱼肉再用高汤重烧一下。心里想着,扔了也是扔了,这样一折腾他们也搞不清是什么,虽然费点油但好歹省了鱼。

没想到的是菜做好了,不但工匠们赞叹,就连厨师自己都抢着吃,于是拆烩鲢鱼头的名头就迅速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