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疫苗!没特效药!这种病毒又到高发期

没疫苗!没特效药!这种病毒又到高发期

快开学了,诺如病毒又开始作妖了!还记得之前的“亚布力事件”:

即2月4日,黑龙江亚布力度假村有100多名游客用餐后,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发烧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检查后才发现,原来都是诺如病毒惹的祸!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科,全年散发,暴发高峰期多见于寒冷季节,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呕吐病”。

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诺如病毒,究竟有多可怕

一项志愿者人体试验研究表明:

诺如病毒的免疫保护力可持续 6‐24 个月,即使先前感染过诺如病毒,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

除此之外,它还有以下特点

没有疫苗可预防;没有特效药可治疗;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染;高度传染性、传播能力极强;

……

熊猫君必须提醒宝爸宝妈们,做好预防工作,守护宝宝健康!

做好预防,让宝宝远离诺如病毒

虽然没有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

那么究竟如何预防呢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属于典型的“病从口入”类疾病。

快要开学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有效阻挡诺如来袭!

1.在幼儿园或学校时,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在幼儿园或学校时,告诉孩子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尤其是在上厕所之后、吃饭之前。

告诉孩子,不要将手放入口中或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孩子做不好,提前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协助。

提倡自带餐具杯具,避免孩子与其他人共用餐具和食物、水等。

如果幼儿园已经有小朋友感染了诺如病毒,要避免孩子接触被感染者,回家后要彻底清洗衣物,防止被传染。

注意:用消毒湿纸巾、干洗除菌液等擦手,效果会大打折扣,建议老老实实洗手

2.在家时也不能大意,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质的安全性

生食、熟食分开处理,生食的蔬果类洗净或去皮。

牡蛎等贝类海产品要加热熟透后再给宝宝吃。诺如病毒较耐热,可在60℃的温度下存活,而这些水产品的快速蒸煮过程,病毒可能还没死。

不给宝宝喝生水,一定要加热烧开后再饮用,不要冷热水混合饮用。

饮用桶装水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品牌,避免因桶装水污染引起发病。

熊猫君提醒: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游轮等场所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场所。

一旦诺如流行,不要带宝宝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并且要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孩子生病了,尽量在家里休息,也有利于恢复。如果需要外出,最好佩戴口罩

如何辨别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跟轮状病毒相似,而且感染者一开始很容易被判定为食物中毒,那么,如何区分这三种病症呢?

一起看下图:

诺如病毒不止高发期作妖,还能全年无休“搞事情”。宝爸宝妈们除了留心孩子,自己也得多注意!

孩子不幸中招,家长如何护理

家长不要怕,诺如病毒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2‐3 天,重点是预防脱水。

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家长可对症用药。

发高烧

体温在38.5°及以上的的宝宝可以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或布洛芬(美林)。

使用方法:

美林:因肠道反应比较明显,建议随饭服用或饭后服用

泰诺林:有肛门栓剂,适用于喂药呕吐或拒绝吃药的宝宝。

家长在给孩子用时,要洗干净双手,如果栓剂比较软,提前放到冰箱冻一会,同时可以在栓剂的顶端蘸一点润滑油或清水。

呕吐

让宝宝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减少呕吐的次数。尽量让孩子身体侧躺,使孩子口腔中的呕吐物或粘液能够流出,及时清理,以防误吸入气管。

年龄较小的孩子,身边尽量不要离人,避免发生意外。如果宝宝呕吐的特别严重,且无法进食,需立即就医。

腹泻

不建议滥用止泻药,只会让病毒滞留在肠道里,加重孩子的病情。

治疗腹泻的关键是防脱水,如“口服补液盐Ⅲ”或吃锌片(药店均有售)。

还有“口服补液盐Ⅰ”和“口服补液盐Ⅱ”,不适合给孩子服用

还可以顺时针方向轻柔宝宝腹部,减缓宝宝腹部不适。

如何判断孩子补液充足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尿量,如果尿量和平时一样,说明补液到位了。

注意:如果宝宝脱水严重,需要立刻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静脉输液。

消毒工作要做好

消毒很重要,不能省!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孩子呕吐或腹泻后,家长应该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及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清洗消毒被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衣物等。

最后不要忘了认真洗手哦。

特别提醒

抗生素对诺如病毒无效,切勿滥用!

② 宝宝症状消失后3天内,身上携带的病毒仍然具有强传播力,仍要做好隔离,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二次传播。

③ 如果家里的大人不慎感染了诺如病毒,在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参与制作食物、照料其他婴幼儿或病人。

最后,熊猫君还想多说一句:

如果怀疑宝宝是中、重度脱水,或者宝宝上吐下泻较严重,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诺如病毒,千万不要在家自行滥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

获取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熊猫儿童健康】ID:xiongmaoe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