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输入是人工打字的4倍,全流程无纸化庭审在沪实现

语音输入是人工打字的4倍,全流程无纸化庭审在沪实现

每分钟语音输入600字,是人工打字输入的4倍。这样的速度正发生在上海法院的庭审中。

4月19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二中院”)C201法庭内,正在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记者全程观摩了这场庭审,见证了新型办案模式的新奇之处。

与传统庭审不同,这次的庭审中不再看见审判台上堆起厚厚的卷宗,也不再见到书记员在键盘上忙碌地敲打。原来,从音字转换实时记录庭审发言,到当庭电子卷宗查阅、证据质证,再到庭后笔录电子签名,上海二中院已经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的“智慧庭审”。

发言实时高效转写

上午9点半,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庭审正式开始。

“上诉人,你的代理权限是什么?”审判长话音刚落,法庭所配备的音字转换系统已经实时地将法官的发言转换成了文字。随着庭审进行,音字转换系统始终忠实、流畅地将各方的发言记录在案,书记员仅对个别错别字以及无意义的重复语气词进行了删改。

上海二中院审管办主任徐征峰介绍,目前,该院32个法庭全部安装了音字转换设备,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此外,上海二中院还完成了22个高清法庭改造,高清庭审录像与电子笔录共同实现庭审过程的高保真记录。

庭审中,审判长点击屏幕上相应的按钮,可以调阅案件卷宗,甚至查询关联案件、法律文书、法律条文等各类材料。

“上诉人,请陈述你的上诉请求。”随着审判长发问,系统通过语音调取功能,调取出了民事上诉状。审判长点击“推送”按钮,这份材料便即时显示在当事人面前的电脑上,极大节省了庭审中翻阅查找和传递材料的时间。

这些功能的实现,基于上海二中院全面推行的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模式。这一新模式涵盖立案阶段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前的电子阅卷、开庭时的无纸化庭审以及庭后起草法律文书时在电脑界面的“左看右写”功能等等。

这意味着,从对当事人递交到法院的第一份材料进行扫描开始,到最终形成判决文书,法院的所有办案过程都将形成电子化数据。

上海二中院已经开始在合议庭评议、专业法官评议等会议讨论中引入音字转换系统,全程记录评议和发言内容,辅以电子签名,使各类笔录可随时生成形成电子卷宗材料,杜绝“合而不议”,从而真正实现办案过程的“全程留痕”,促进案件办理的公平公正高效。

徐征峰介绍,由于电子笔录基于音字转换技术生成,各方当事人的庭审陈述意见均能真实客观得到反映,这一功能设置已大大避免了当事人对笔录内容产生异议。根据规定,庭后书记员仅允许当事人修改错别字,不允许修改语义。最终,笔录将以PDF形式保存并一键上传至审判管理系统,从而确保真实性。

22名书记员保障全院庭审

体验中记者注意到,从庭前准备,到庭审记录,再到庭后签名,这些工作全都由书记员一人负责。

原来去年10月,上海二中院成立书记员管理办公室,建立起了一支22人的驻庭书记员队伍。书记员由原来隶属各业务庭的传统“跟人”模式,转变为由书记员管理办公室指派保障开庭的“驻庭”模式。

改革后,书记员日均保障庭审数从40余件提升至60余件,开庭高峰时,可保障每天80件左右的庭审,接近二中院法庭单日排期的理论峰值,巅峰时曾一天保障庭审107件,极大地提高了开庭频率和效果。

“以前,庭审记录需要靠书记员归纳,这种方式决定了书记员必须依附于业务庭,熟悉掌握一种类型的案件特点,因此开庭数量受到限制。”书记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段婷介绍,如今技术创新颠覆了传统的庭审记录方式,让书记员可以胜任更多类型的案件记录,发挥更多元化作用,使法官在开庭时可以更专注于庭审工作。

同时,通过集约化管理,上海二中院对书记员的基本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做了详细规定,进一步解决了人员分类管理中书记员和法官助理间的职责不明等问题,确保法官助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协助法官办案中。

通过书记员的集约化管理,上海二中院用更少的书记员保障了全院的庭审记录,释放出一部分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熟悉审判工作的书记员力量从事法官助理的工作,从而实现了主要业务庭法官与法官助理1:1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