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座铁路桥今天退休了,请听大桥建设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万里长江第一座铁路桥今天退休了,请听大桥建设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重庆大渡口区跳蹬镇的小南海向对岸望去,两个巨大的烟囱处就是江津区著名的珞璜电厂,跨过这段长江的有两座大桥今(23)日之后,白沙沱长江大桥就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原承担运力,由去年建成的白沙沱长江特大桥承运。白沙沱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万里长江上建成的第二座长江大桥(第一座为武汉长江大桥),也是第一座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为公铁两用)。

在中国铁路成都局有限公司重庆工务段小南海桥路检查工区,白沙沱长江大桥的退役仪式也在今天展开,多位大桥修建参与者以及养护者,特意赶到了这个他们曾经付出过青春的地方。



新老两桥交相辉映,左边为即将退役的白沙沱长江大桥。



白沙沱长江大桥退役仪式,大桥建设者与养护者合影留念。



大桥退役当天,不少市民前来留影纪念。

建桥:自力更生完成大工程

今年87岁的孙贻荪是1958年的夏天来到白沙沱的,从二野军政大学毕业后,当时他已参与过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的修建。担任渝赶(水)铁路改建办公室副主任的孙贻荪主要负责铺轨工作的管理。

白沙沱长江大桥一头连着大渡口区小南海,一头连着江津区珞璜,孙贻荪的工作就是负责两边铁路和大桥上铁路的对接,“简单地说,就是两边有落差,我要保证这三段铁道能够接上。”

“当时粮食紧缺,大家吃的是包谷碴子饭,但修桥又是个重体力活,市政府特批了一批出口的罐头,从铜罐驿拉来,对我们的支持很大。”物资的紧缺不仅体现在食物上,还在建材上,孙贻荪回忆,其实在建桥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题,主要是钢筋等建筑材料都需要从长江下游运输过来,还要与自然做对抗,尤其是夏季洪水季节,从武汉拉一船钢筋来,遇到涨水,必须停下来等水退了,这一度让工程压力非常大。孙贻荪表示:“我们那时候实行的是大礼拜制,两周可以休息一天,而每天只要天亮就开始干活,大家都非常自觉。”

1959年,大桥通车的那一天,“通车典礼就在小南海的一个坝子里,当时的心情就是扬眉吐气。”因为这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力更生完成的大工程,而如今故地重游,孙贻荪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没有说,但重庆工务段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大桥退役当天,有记者从北京专程赶到成都希望采访他,不过他示意对方再等两天,“我要去看我的大桥。”



孙贻荪老先生展示自己珍藏的当年建桥时的工作证



白沙沱长江大桥

改变:因修桥结缘铁路一生

白沙沱长江大桥开工的时候,雷飞良20岁,但已是珞璜乡间有名的木工,因为有这样的一技之长,他被招募到大桥的修建工作中。“主要就是做桥墩用的木型板、铁轨下的枕木,还有就是搭设脚手架。”79岁的老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整个人很精神,回忆建桥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做桥墩下面的围堰,以前的围堰不像现在用钢板固定,而是用七公分厚的模板,一块块地用螺丝串起来,再用工字钢固定,“那时候钢铁少,但是木头要浸水,只能在浸水时用锉子去锉缝隙。”

其实比起自己干木工活,雷飞良觉得修大桥干的活更简单一些,“从武汉来的老师傅给我讲要干什么,我就怎么做。”当然,要完成这样浩大的一项工程,每个人身上的工作量都不小——平均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遇上晚上当班,有时候站着就睡着了,“有时候不是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晚上水泥到了,我们也会去帮忙搬,那时候大家都不计较报酬和工作时间,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让雷飞良没想到的是,这次修桥改变了他的生活,原本以为会在农村当一辈子木匠的他,因此与铁道结缘。1959年完成白沙沱长江大桥的修建工作后,就马上被调派到金沙江大桥的修建工作中,随后还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从此修了20年的铁路桥,1979年从南京返回重庆后,又在重庆车辆段工作到2000年退休。

这次来到小南海,雷飞良心里有点不舍:“怎么说都是我们一脚一手弄出来的,但我也理解,看着老桥锈迹斑斑,我也接受这个现实。”



白沙沱长江大桥



列车通过白沙沱长江大桥

养护:一代代在更新

秦自忠是大桥的第一批养护者,“这是我这一生参加过最大的工程,我本来只是内江一名养路工人,当时抽调各工段的年轻人到大桥局四处学习,全部学习装吊工,然后再分成工种学习,电工、内燃工、潜水工、铆工……我学的是电工。”

秦自忠说参加修桥是自己一生最大的荣幸:“当时很高兴,还不到20岁,在桥上见到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我是电工,要跟班工作,一来就在最大的一个桥墩工作,那是当时中国建桥史上最先进的工艺。”但他更长的经历是在大桥建成后,待在这里负责照明工作,一干就是36年,“维护桥上的照明设备、喷砂除锈、内燃机具操作维护,起初这些我都不懂,就自己看说明书,私下请教别人多学习,总算能一直完成任务,就这样干了一辈子。”秦自忠有四个子女,三个都在铁道上工作,他的一辈子奉献给了铁路和大桥,他的孩子仍然会继续奉献。

原小南海桥路车间党支部书记杨荣忠自称是第二代养桥人,他是秦自忠的徒弟,1964年参加工作,陪伴了大桥21年,“可以说我的青春都抛洒给了大桥,听说大桥要跟我们一样退休了,心头有点不舍。” 回忆起当年养护大桥,条件还是比较艰苦。桥上的人行道就是两块木板,一般人过桥都会害怕,尤其是夏天涨水季。在他的记忆里,大桥在他工作期间经过了两次大修,1965年那次,大修全靠人工除锈,用手工刮,除掉后再刷漆穿上“新衣服”。

而他的后继者罗永清是上世纪70年代在此工作,主要搞钢梁维修,“条件已经好多了,但也很艰苦,当时我们给大桥喷锌,味道很难受,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否则一旦闻到那个气味,人就会吐”,尽管过去了多年,但罗永清对那个味道还是记忆犹新,“换枕木也难,半个身子都要在桥外,枕木又重,还要注意行车间隙,工作很累,但年轻人聚在一起为大桥保养,还是很快乐的回忆。”而据原永川工务段段长王永国介绍,后来的养护中,还引入过无线遥控喷锌的技术。

尽管养护的工艺日益更新,而一代代护桥人都为之默默付出,但终究到了退休的时间。据重庆工务段相关人士介绍,白沙沱长江大桥为明桥面,桥面铺设木桥枕和护木,需要定期养护才能确保其满足正常使用状态,最多时桥路职工超40人。运营数十年后,大桥状态逐日下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持其安全,特别是近一年来,工区每月需要紧固的各种螺栓达数千颗,安全压力巨大,最终到了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刻。



养护大桥



养护大桥

新闻知多点>>>

白沙沱两座大桥的接班

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为一座双线铁路桥,全长820米,共16孔,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于1958年9月10日开工,1959年11月10日竣工,1965年7月8日随川黔铁路全线贯通正式通车,后架设下游线(即重庆枢纽南疏解1线)。

渝贵铁路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在既有川黔线白沙沱长江大桥下游100米处,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全桥合龙,2018年1月正式建成通车运营。该桥是渝贵铁路全线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控制性工程,是世界上首座六线铁路钢桁梁斜拉桥,也是世界上没延米载荷量最大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上首座双层铁路钢桁梁斜拉桥。

川黔铁路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3日进行大改线,废弃原长江第二桥——白沙沱长江大桥,启用新桥后,川黔铁路的运输能力较改线前提升14.7%,货运通道实现双线运行,缓解重庆货运枢纽的压力,促使重庆货运枢纽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进一步凸显了重庆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白沙沱长江大桥



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卓然/文、图 部分图片由重庆工务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