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面,双流人决不认输

说到吃面,双流人决不认输

说起南方和北方的饮食差异

最大的莫过于主食

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

基本如此

和世间大多数事情一样,在常见里总会出现一些例外。在北方也有热爱米饭的东北,南方也有无面不欢的江苏、广东以及我们大双流。

而我们双流人在“吃面”这件事情上,从不认输。

1. 双流人的“面痴”情怀


俗话说,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就得先去看看他们碗里到底在吃什么。

南北小麦的品质差异导致南北人对面条的追求差异。

北方纬度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充分累积蛋白质,在高含量面筋蛋白的帮助下,北方人可以把面的筋性发挥到极致。

双流的气候湿润多雨,小麦中的蛋白质要低许多,麦粒软、粘性大,做出的面条弹性弱。可咱双流人自有办法,在面条里加碱加盐,面团自然变软变弹。

加碱的面条,难免会有碱味儿,这依然难不倒聪明的双流人。

因为他们会在面条的臊子上绞尽脑汁。

双流面条的臊子变化,不亚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每一次变幻都是味蕾跳跃后的结果。

2. 好吃的双流面,非他们莫属

说起面条,估计大多数双流人脑海里会浮现黄龙溪古镇的“一根面”

“一根面”的特色就在于"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锅也是一根面”。

面条滑爽、柔韧弹牙,这种独特的面食已经成为黄龙溪古镇一道有名的美食风景线。

所以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吃‘一根面’,枉到黄龙溪"的说法。

双流人记忆中的味道,应该有一股“袁荞面”的味道。

客人点了面,煮面师傅直接取下一小块荞面团放进榨窝子,顶椎用力一压,压榨成型的荞面面条便顺势落入沸水中,荞面在沸水中翻腾约10秒即可出锅,盖上笋子、杂酱绍子,便是老食客眼中的“色香味俱全”。

如今82岁的袁婆婆一直坚持亲力亲为,每天都会去店里,一是要守住味道,二是要守住口碑。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双流人记忆中袁荞面的味道才得以传承百年至今。

除了上述陪着一代又一代双流人长大的“老口味”,以下这些就“接地气”得多。



双流素椒面,原本是指无臊子的红油素面(现在大多叫“干拌面”),但素面浇上臊子后本应叫臊子面,双流人却称为“素椒杂酱或清红汤杂酱”。


甜水面,粗粗地像根棍子,丝毫不见南方人的秀气。

挑起一口面吃进嘴里,仿佛舌尖在跟面条谈恋爱,那甜香味瞬间迷惑了你,促使你迫切咬了第二口。

“干”是担担面的特色,另外臊子里加上了咸菜,使得面条本身多了一丝韵味,拌开的苗条,油光锃亮,味道咸香十足。

脑花面,这个乍看如此重口的面条,这几年异军突起,成为了网红猎奇美食的主力军。

面煮好端上来,面上一个完完整整的脑花,就在那一瞬间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僵尸,这份脑花就是属于自己的饕餮盛宴。


煎蛋面虽然看起来如此家常,但是它却讲述着“老双流味道”的神髓。

一碗面,包含了老双流的味道。用铜锅煮面,用铜鼎吊汤,用铜勺煎蛋,用铜瓢炒料,一碗面上桌,已经让你蠢蠢欲动的胃沸腾。

在双流,不同流派的面条遍地开花,来自天南地北的“双漂”也能暂时找到家乡的慰藉。


【来源:双流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昕桐、杜娇 审核:孙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