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曹操:同行二十载,一个高估了坚守,一个低估了忠节

荀彧和曹操:同行二十载,一个高估了坚守,一个低估了忠节

建安十七年的寿春

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初春,气候依旧寒冷,竟又下起了大雪。

东汉九江郡治所寿春城(今安徽寿县),一所普通的官舍内,不时传出一阵阵剧烈而急促的咳嗽声。

一位身着青衣的仆人,手中端着一碗药汤,急匆匆的来到咳嗽声传出的房间,房间中的长案后面,端坐着一位身着汉家官服的老者,正在执笔在竹简之上书写着,不时发出剧烈的咳嗽。

“令君,快些服药吧。”青衣仆人,将手中的汤药放在长案之上,看着眼前被病痛折磨的老者,声音里满是担忧。

看着老者,将汤药服下,仆人并未离开,脸上充满了犹豫之色,伏案书写的老者,仿佛觉察到了仆人的心思。

“汝有话说?”老者停笔,看着面前的仆人,声音温和。

“令君,自来到此地劳军以来,您就身染病痛,久久不曾痊愈,吾等担心,令君的身体会支撑不住,不如,就给丞相写一封奏疏,请求归还许都,将养身体吧。”仆人说完这话,俯身下拜,哽咽不止。

老者默然不语,看着面前的仆人,过了一会儿,方才开口,“此事就不要再提了,你,下去吧。”

等到仆人退出房间,老者看着庭院中,飘落而下的雪花,突然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袭来,本就被病痛折磨的脆弱的身体,竟再也无法坚持,眼前慢慢变得昏暗起来。

过了片刻,房间中传出一句话,“丞相啊......”便再无其他。

不多时,整个官舍传来阵阵哭喊,一位仆人快步走出官舍,来到驿站,骑上一匹快马,向许都的方向飞驰。

荀彧画像

建安十七年的濡须口

过了几日,东汉历阳县(今安徽含山县)濡须口,正在东征江东孙权的汉丞相曹操,在自己的大帐内,接到了来自许都的消息,汉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荀彧,病卒于寿春。

曹操,端坐于大帐之中,望着远处的濡须山,不言不语,过了许久,方才一声轻叹“文若啊......”

模模糊糊中,他仿佛又回到二人初次见面的那一刻,那时的荀彧,温润如玉,那时的曹操,锋利如剑。

曹操

颍川荀氏的期待

东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颍川荀氏的荀绲,迎来了自己儿子的降生,颍川荀氏,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家,荀子的后裔,在东汉时,家族中多有在中央任职高官的人才,是当时整个汉帝国首屈一指的士族之一,作为被称为“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绲,对自己这个刚刚降生的儿子,自然是充满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一个谈吐高雅,文采斐然的栋梁,于是给这个小生命取名为,荀彧。

生于世家高门,荀彧自幼便接受最完备的教育,学习最正统的儒家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荀彧慢慢开始显示出远超于同龄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慢慢的,他的才名开始在周围传播开来,人们纷纷夸赞,不愧是圣人之后,在众人看来,摆在未来荀彧面前的,是一条,世禄两千石的金色大道。

然而,在一片的赞颂中,荀彧的父亲,荀绲,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汉室自和帝以来,天子往往是幼年继位,后族外戚与宫廷宦官,围绕着天子,争斗不休,政治倾轧越来越严重,荀氏,做为帝国中的顶级士族之一,难免会在政治斗争中,深陷其中,仅仅依靠荀氏这一个政治招牌,显然不能为荀彧在以后的仕途中保驾护航,他需要为自己的儿子,再找一个政治靠山。

就在荀绲着急为自己的儿子寻找政治靠山的时候,一个消息,传到了荀绲的耳中。

中常侍唐衡,为自己的女儿向当时的美男子傅公明求亲,被傅公明拒绝了。这在当时的东汉政坛,也算是一件能掀起波澜的事情了,中常侍,其实就是把持汉室内廷权利的宦官首领,在东汉后期,和唐衡一样的中常侍最多时,有十二位,在当时的东汉政坛上,是一股可以与后族外戚分庭抗礼的政治势力。

其权利和影响是巨大的,如今唐衡自己的女儿却被拒亲,这傅公明当真是胆子不小。

其实,也怨不得傅公明,毕竟,在东汉政坛上,宦官集团,把持朝政,使朝纲紊乱,国家动荡,一直是整个士大夫阶层抨击和对抗的对象,傅公明不愿意被整个士大夫阶层讥讽,故而,只能硬着头皮拒绝这门婚事。

唐衡很恼火,自己的女儿被拒亲,这件事,被自己的政治对手拿来嘲笑和攻击,让他很是下不来台,他觉得自己要给这些对手进行一次反击。

如果,按照这种形式的发展,东汉政坛,少不得又要有一次腥风血雨,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居然有人向唐衡的女儿求亲了,而且求亲之人,在整个东汉朝野,无人不知。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绲,替自己的儿子荀彧,向唐衡的女儿求亲。

这件事情,顿时在整个士族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斥责、谩骂、嘲讽向着荀绲纷至沓来。

荀绲,却不为所动,作为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他知道,有时候名声和气节远远比上生命重要。

就这样,还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的荀彧,和唐衡的女儿定亲了,同时作为事件的主角,荀彧却没有受到士族人士抨击,只因为,此时的他,才名与日俱增,早已不限于颍川了。大家都认可这个少年的才华,故而,并没有因为求亲之事苛责于他。

二十岁的荀彧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少年也慢慢长大,时间来到了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这一年,荀彧已经二十岁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满腹才华,气质无瑕的青年,十多年来的学习,让这个青年,对整个汉家天下充满了忧虑,此时的汉帝国,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权势滔天,已经达到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而作为天子的汉灵帝,甚至公开称张让为阿公,赵忠为阿母,而整个汉家天下,富者良田万顷,贫者无立锥之地,阶级对立越来越严重,虽看似波澜不惊,但在荀彧眼里,却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

然而,此刻的他,却真的无能为力,自己一还未行冠礼,二也还未被举孝廉,这两种情况使得自己并没有出仕的机会,现在自己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历史总会在你最迫切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和你开玩笑,但同时也会给予你一定的补偿,荀彧就是这样。

荀彧

二十岁的荀彧,没有等来举孝廉的机会,却在这一年,举行了冠礼,宣告了自己的成年,东汉灵帝光和六年,颍川荀氏子弟,荀彧,行冠礼,被赐表字,文若。

于此同时,前来观礼的众人中,一位叫何顒的南阳名士,看到气质不凡的荀彧,甚是欣喜,在与其交谈之后,更是连连夸赞,当众给出了“此子乃王佐之才”的评语。

二十岁,刚刚成年的荀彧,名声更是大噪。

一切,都仿佛在朝着人们想象的场景发展,荀彧,在自己二十岁这一年,仿佛也隐隐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颍川荀氏子弟,汉室原内廷中常侍的女婿,被名士赞为“王佐之才”。荀彧,觉得,自己不需要着急了,他只需要静静等待,等待出仕的机会,然后,利用自己的力量,匡扶汉室。

二十八岁的曹操

这一年,都城洛阳,一位叫曹操的二十八岁青年,已经在宫中担任了三年的议郎职务,他屡屡向汉灵帝强颜直谏,提出建议,奈何却收效甚微,他看到了汉帝国在平和之下的暗流涌动和积重难返,他隐约感到,自己立志要匡扶的汉室,仿佛已经扶不起来了,他内心对这么些年来坚守,有了一丝动摇。

曹操

也是在这一年,一个叫张角的钜鹿人(今河北宁晋),也等着属于自己的机会,他等待的不是要匡扶汉室,而是要覆灭汉室。

历史在这一年,将一个早已将匡扶汉室付诸行动的人,动摇了理想;将一个要覆灭汉室的人,推向最后的疯狂边缘;将一个最后的汉室风骨,紧紧的保护起来,不让他受到伤害。多么完美的安排,这一刻,历史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