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字号的前世今生

深圳老字号的前世今生

文 / 廖虹雷

深圳有老字号吗?许多人带着疑惑的眼光和语气问道。言下之意,深圳没有老字号;即使有,也不“老”。

老与不老,自然与当地的历史有关;到底有没有老字号,深圳的老百姓心中有数。虽然深圳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但她有着1680多年的郡县史。民俗学告诉我们,大凡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聚居的民寨,就有生产生活习俗,就有商品销售和交易场所,也就必然有商铺店号。

环视深圳,今天商厦林立,商贸繁荣,商贾瞩目,商品誉满全球,但她绝不是在“一片沙漠中”突然冒将出来的。30余年的“横空于世”,得益于她百多年来跟香港商埠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得益于与当时占宝安县总人口一大半的华侨、港澳同胞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密切经济往来。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深圳有七十二行;而这七十二行的老字号商铺,当然不会少。

观澜墟

素有“小香港”之称


绿记云吞之浮沉

绿记云吞是深圳墟的著名小食。

当寒风冽冽,饥肠辘辘,坐在店里长条凳的八仙桌上,吃一碗“大碗夹抵食”的绿记云吞面,热气腾腾,顿时肚饱身暖。完了,碗底那几滴汤都仰脖喝完,粘在嘴唇的汤渍,还用舌尖“攋”(舔)一遍。那情那景那味,四五十年过去,依然难以忘却。

▲本文作者廖虹雷釆访深圳云吞面店关就师傅(右)(廖虹雷供图)

绿记云吞店,是1949年前香港新界一个叫林绿的客家人过来开的,它坐落深圳东门西和街。解放初,西和街和谷行街等几条街道被打通建成解放路,绿记云吞店被迁至解放路的北门街口附近(今麦当劳位置)。由于它靠近铁路小站(今穿窿桥榕树头边。罗湖火车站叫大站),来往粤港的客人从小站下车进墟,首入眼帘的就是当街此店。所以食客很旺,生意很好。

最近几经周折,我在深圳东门老街一个旧住宅区里找到“绿记云吞”的关就老师傅。关师傅1933年出生于广东饮食之乡的南(海)番(禺)顺(德),13岁随表舅来到深圳,在火车小站附近的怡新饭店做杂工。几个月后表舅父开了个小食店,他便去当伙计。早晚挑担着云吞面在东门十几条小街上,敲打竹筒“笃笃笃”地叫卖云吞。1951年,18岁的关就到香港人开的“绿记云吞”店里当小师傅,一干就干到退休。他今年84岁高龄,跟云吞打了一辈子的“饺道”,从“叫卖”开始,到“拌料”“打面”“熬汤底”“包云吞”“煮云吞”各个环节,他蒙上眼睛,都能把云吞面做得非常地道。

做云吞最考究的是“打面”,大凡打面一向都是“水打面”,也就是在面粉里按比例用水搓面。后来广州有间乾隆年间开的店,他的后人发明用鸡蛋和水一起打面,这新的做法比全是用水搓的面好吃多了,但不是全蛋面。深圳“绿记”关师傅却创造滴水不放,用一斤面粉放5只鸡蛋的比例“打全蛋面”。不放水的面非常难打,一天打数十斤面下来,人累得不得了。关师傅做的云吞面比“水面”香滑爽口,而且够“筋”,有嚼头,“绿记”名气大震。人们说“去绿记”,就代表了去吃云吞面。

然而,鸡蛋在那年代一年比一年供应紧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蛋源”问题?深圳西部素有养鸭传统,松岗、福永、西乡更是盛产鸭蛋。鸭蛋的蛋清比鸡蛋多,关师傅试用鸭蛋“打面”。谁知用全鸭蛋掺和面粉更“硬”更难打,他把搓成的面团用“大竹杠”压,也就是把一端竹杠固定,另一端竹杠用胯臀部坐上上下压面。这样反复地压,便压出了上好的“竹升面”。驻深圳的九龙海关等部门有许多北方人,吃惯北方“松包滑面软饺子”的口味,吃了绿记爽口鲜甜的云吞和皮韧薄滑的水饺,觉得“很新鲜”,很有口感,连说不错,于是成了绿记的常客。

到了20世纪的火红年代,“绿记”改名“为群面店”。上世纪80年代,老街改造为华城,“为群面店”迁至人民北路工商银行附近,又更名“乐群小食店”,后来随着老师傅一个个退休,著名的“绿记云吞店”歇业了。

我在深圳墟生活了半个世纪,不仅眼睁睁看着绿记云吞面店消失了,而且还目睹了在北门街生产的著名云片糕、猪油糕,消失了;十字街口的伦记饭店,改为工农饭店,后来和妙奇香酒楼,熄灶了;新生活照相馆更名“红艺”照相,也七迁八迁不见踪影了……

坚守百年的东生源

创建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东生源”店号的第四代传人梁柏合先生,是我几十年前深圳墟上大街(今太阳城百货商场)的老街坊。在采访中,他告诉我,1928年6月他出生于深圳墟鸭仔街。他的曾祖父在老家广东新会以染布、卖布为生,店面取名“东生源”,寓财源生生不息之意。

东生源第四代传人梁柏合。(吕翔 摄)

梁柏合爷爷的生意常常来往广州和香港,为发展业务,光绪年间迁徙到深圳墟,在布匹、裁缝较集中的民缝街(即上大街),挂起“东生源”老招牌。清宣统三年(1911年),香港至广州铁路开通,经深圳来往省港、南洋的有钱人络绎不绝,东生源生意很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设在上大街的门店就达400多平方米,里有染布、打磨等工场,光染布的淀池直径宽七八米,深达十米,每天染成的布匹铺满晒布岭(今晒布路北一带)。晒干后,将经过打磨加工好的布匹,以及从顺德等地订购的上好丝绸,一起批发到香港大埔和元朗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东生源”以经营的规模、诚信和质量赢得业内口碑。1951年,年仅23岁的梁柏合被选为首届深圳镇工商联主任委员,当选省一届人大代表,受到叶剑英接见。后来国家搞公私合营,“东生源”成为宝安县纺织品公司下面的一间门市部。上世纪60年代,梁伯去了香港定居,在九龙继续经营起“东生源”,同时在澳门开了分号。

1979年改革开放,梁柏合迫不及待地返回深圳,在横岗开办了“东生源”三来一补工厂。1983年他找出当年在东门老街的房契,“东生源”门店又回到“娘家”。时年55岁的梁伯像焕发青春一样,一口气在罗湖、沙头角、广州、珠海等地开办了工厂或公司,其时“东生源”属下拥有5间工厂、20多个店铺,经营范围涉及金银首饰、尼龙床加工、太空衣、蚕丝棉被制作等。

梁伯今年已届89岁,他的子孙大部分在美国、香港和澳门。他对东门文化广场的东生源店感情非常深,只要有空就过去怀旧一番。如今,“东生源”在深港澳6家门店专营床上用品、婚庆用品和绣庄百货。他的床上用品是蚕丝织品,走高端路线。婚庆用品是新娘唐装礼服、头饰、红布鞋、红马夹等等,全是人工刺绣、钉珠和镶嵌胶片,金光闪闪,古香古色。靠着百年诚信,不少远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华侨老客户,在网上邮购“东生源”的蚕丝织品和婚庆用品。

入选非遗名录的小吃

深圳墟另一家百年老字号,如今也焕发青春。据《宝安县志》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合成号”商号在深圳墟正式生产经营云片糕等传统食品,驰名港澳。“合成号”之所以不同国内的云片糕,主要它率先采用香港的奶油,加上产于珠三角的糯米糕粉和进口台湾砂糖及当地荔枝蜂蜜等材料精制而成,清香、幼滑,入口即化。云片糕每片很薄,像四川灯影牛肉干一样可透人影,最绝的是,划根火柴一点马上吱吱燃着,食货即赞:“这是正宗深圳云片糕”!故当地民谚云:“大鹏鲍鱼沙井蚝,石岩沙梨南山桃,龙岗鸡金龟橘,还有深圳云片糕。”

1955年私营企业改造,多家云片糕店合并为深圳糖果饼干厂,产品再没用“合成号”和“富华牌”两个商标,统称“深圳云片糕”。1970年4月,纳入国家出口商品之一,日产数以万片计,年产200余吨。年外销量2000箱(100盒为1箱),为国家赚取了一笔可观的外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市场受到大量进口糖果饼干的冲击,加上东门步行街“华城”改造,制饼工场拆迁,老师傅退休,工人遣散,深圳云片糕等著名小吃,也随之消失了多年。幸而2000年后,在深圳糖果饼干厂做过云片糕的一位师傅后人、宝安原住民陈淦忠接棒注册“合成号”,用现代少糖少油的健康理念,生产云片糕、鸡仔饼、花生饼、松沙饼、艾饼、虾饼等地方名小食投放市场,百年老店重放异彩,获颁深圳市“老字号”、广东省著名商标牌匾,列入深圳市和广东省两级“非遗”保护名录。


热闹繁华的东门

“老字号”是一座城市经济文化的承载者。2010年开始,由深圳市商业联合会、深圳商报社、深圳广电集团等部门连续主办了七届“深圳老字号”评审活动。7年来共诞生161家“深圳老字号”,比如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东生源”“合成号”“宝明堂药号”“李天顺银楼”及有30多年历史的上海宾馆、阳光酒店、唐宫酒楼、宝芝霖与喜上喜食品等企业,传承了城市文脉,积淀地方历史文化。






本文转载自深圳新闻网

编辑 / 熙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