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小时候不制止,长大后有可能会去“偷”

孩子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小时候不制止,长大后有可能会去“偷”

本文为雪妈育儿原创作品。

在一个小山村,有一名5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隔着院墙,去看邻居家院子里种的花

有一次,小女孩终于忍不住了,她再也不想隔着院子去欣赏这些花了。于是在一天早上,小女孩趁着天还没亮,偷偷地跑到了邻居家的院子里,将邻居家的花挖了出来,栽到了自家的院子里。

小女孩拿着小铲子,累得瘫坐在地上,看着刚刚栽上的花,一想到自己每天都能看到它们了,小女孩的心里开心极了。

这时候,伴随着一声声鸡鸣声,小女孩的妈妈从屋子里走了出来。看到了地上的花,就问小女孩这些花是哪来的。小女孩知道自己瞒不住妈妈,只好告诉妈妈这些花是从邻居家的院子里挖来的。

妈妈听到女儿的话,丝毫没有感到意外,而是轻轻地摸了摸女儿的小脑袋,告诉女儿:“没经他人的同意,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意拿的,那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女儿低下了头,对妈妈说:“那我们再把它栽回去吧。”

妈妈轻轻地摇了摇头:“花儿是活物,你这样挪来挪去,花儿是会死掉的。我们一会儿去集市上,再买几盆花给邻居家送去,怎么样?”

女儿听了妈妈的话,轻轻地问妈妈:“妈妈,那这些花儿还能栽在院子里吗?”

看到妈妈默许地点了点头,女儿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手拉着手和妈妈向集市走去。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妈妈应该怎么做?

由于孩子对于“偷”的概念模糊,因此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的是非观念处于萌芽的阶段,如果这时候直接给孩子扣上“偷东西”的帽子,显然是不恰当的,那么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1、 悉心教导,杜绝打骂

孩子拿了他人的东西,很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孩子或许只是单纯的喜欢某种东西,于是就想要据为己有。父母发现以后,不能将这样的行为当成是偷,问题远没有那么严重。

父母可以循循善诱,耐心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家长万不可随意打骂,这样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让孩子心生怨恨。

2、 培养物权意识

孩子3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物品。给孩子绝对的权利,去支配和使用自己的私人物品,这样孩子就能够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

3、 找到孩子“偷”的原因,满足合理需求

孩子会想占有他人的物品,说明孩子有这样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当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时,看到别人的玩具很喜欢,但是这种愿望迟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得到它。

小时候不制止,长大后有可能会去“偷”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偷拿别人的东西很常见的事,这是由于物权意识的不足引起的,并不能说明孩子的品质出现了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孩子做出这些事后,父母能否做出正确的引导。

当发现孩子第一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时,父母就应该引起重视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如若父母纵容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长大后可能就会去“偷”,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关注@雪妈育儿,学习最先进的育儿方法,了解最新鲜的育儿资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是您科学育儿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