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距离

生与死的距离


途经一段上坡路,望向车窗外,看见对面半山腰上有几座孤独的坟冢,枯草在坟头随风飞起,凛冽的北风吹得坟前的几棵松柏摇摇晃晃。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与十几年前的情景在脑中慢慢重合。

那年的我身体糟糕透了,先是连续的发烧,吃药打针后会退烧,但是第二天又烧起来,这种情况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身体明显的虚弱,心情异常低落,迫不及待地回到妈妈身边。妈妈是个佛教徒,她常去的一座寺院正在做为期一周的佛事,妈妈劝我去寺院住几日,一来是寺院清静,少了很多纷扰。二是为我从前做过的错事忏悔,求得心灵上的宁静。

这是叫“超度”的佛事,要给仙逝的亡灵念诵一周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从而使亡者往生解脱,生者消除业障。大殿中的和尚和居士们表情严肃,气氛庄严肃穆,我对佛教仪规并不懂,只能在半懵半懂中艰难地跟着师父们的节奏。

晚上,我被安排在一个老居士的房间。老居士有六十多岁,穿着一身褐色的居士服,满脸刻着岁月的沧桑,满头银发一丝不苟地藏在一顶毛线帽下。她不苟言笑,白天在殿前参加佛事,晚上在床上禅坐,直到寺院统一关灯她才休息,那份从容让我对她有莫名的好感。

透过房间的西窗,看见对面山坡上几座孤坟,在月色下影影绰绰,我有些害怕,连忙躺下用棉被蒙住眼睛。“看样子,要做噩梦了。”胆小的我心里郁闷地想着。

“不用害怕,这是我们最终的归处,习惯了没人陪伴,以后的日子就不会难了。”老居士摸透了我的心思轻悠悠地说道。

“哦…”我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声,可是那句话却在我心里咀嚼了一夜。我的快乐没有人代替,我的痛苦没有人代替,我的生、我的死只有我自己承受,何必执着于陪伴呢?我不禁有些懊悔:白天我还在执着于没有妈妈陪伴的情绪里,现在一想,即使妈妈来了,病痛也是我一个人的,习惯了独自承受,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太难。

第二天夜晚,再看见那几座孤坟,心中没有了先前的害怕,反而从容淡定了。望着那片漆黑,不自觉地想我死后的那座坟冢会埋在哪片山坡,是靠着海还是迎着风……

之后我病情加重,可是我仍然不忘那份从容,从容地背起对我来说重如千金的背包,虽然它只装着几件随身物品;从容地招手拦截了一辆回家的出租车,虽然我倚在车窗上忆起往事思绪万千;从容地看过亲人不留遗憾地休克过去,虽然我还深深地眷恋他们的笑颜。直到我在重症监护室里醒来,我依然是从容的。

对我来说,生和死只是睡着和醒来,只要是从容面对,管他活着还是死去!

多年后,我面对了别人的生死。

先生的爷爷——我视做亲生爷爷的倔强老人,血栓瘫痪在床的几年后,油尽灯枯,带着他的不舍和无奈去世了。

从前他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他固执己见,坚持发挥余热,不给大家添麻烦。在刚刚瘫痪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都要用没受影响的右手抓着窗口的栏杆向外望上一会,后来时间越来越短,最后想坐起来,要我先生顶住他的后背,扶正他的身子向外望上一刻钟的时间,每回他都会用口齿不清的语调满足地说一声“好了”,然后大家轻轻地把他放在褥子上躺平,这时他都会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声。这样的叹息声在他生病期间就没有停止过,有时会在夜里,有时会在和他相熟的人来探望时。声声叹息,伴着他从厚实挺拔的身躯变成干瘪瘦弱,倔强不甘的心磨灭成了无奈,在一个冬日里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守灵时,望着他的遗体——那个瘦弱的老人,即使不甘,即使倔强,那又改变了什么呢?

山坡上,几座孤单的祖坟中又添了一座新坟,坟前的花朵鲜艳,北风吹起,花枝四散,虽然它埋上了厚厚的泥土。

生或死,每个人的认知不一,遗憾不同。我的眼里不过是活着就认真用力地活,死时就像魂归故里般坦然自若,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