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次口罩缺货,让我们重新审视“安全库存”和“应急库存”

从此次口罩缺货,让我们重新审视“安全库存”和“应急库存”

节前备了一些货,这几天用了些,本来要补点口罩的,却发现药店和京东都已经没有了销售,实体店不用说了,反应速度本来就慢,但是,京东的断货有点诧异。于是去万能的淘宝,经过多方联络,还真有商家可以预定后,延迟发货,也是有个盼头。

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说过:每一个消费行为的背后,是全供应链环节在支撑……

从此次疫情看各种经营模式下的安全库存设定

首先,看“全供应链环节在支撑”的京东,我们知道,京东自营的运营模式是大数据规划下的买手制电商平台,然后主要依靠合作的各大核心品牌囤货在京东在1000万平方米的仓容中,而它的送货速度快的口碑,主要来源于“安全周转库存换取配送时限”的原理。

我们知道,在供应链理论中,整个链条上构成环节的增加意味着:环节加价、库存资金占用上升和周转率下降、物流运输和仓储成本的增加、货损增加、资金回笼速度减缓……

和淘宝系电商平台相比,其实,京东才是“前置仓”玩法的鼻祖!库存前置,换取的是运输时效缩短,但付出的代价是: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安全库存的设定主要依托于销售数据的数学模拟结果,因此,一旦遭遇突发需求时,安全库存通常不足以应对,而京东物流的合作伙伴在处理大量补货需求时,也需要有个自身供应链的响应过程。

其次,再让我们对比“淘宝系”电商平台,和京东的主要区别就是“轻资产”平台,依托平台调度从经销商直接发货给消费者,省掉的那个“前置仓”环节,带来的优点是“让利于民”,可供选择的余地大;缺点是配送周期较京东长、品控比较京东弱。

这也是我前面说的:为什么京东断货,但是淘宝店中还有残余的库存存在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可以选择的店铺多,远远多于京东自营和第三方,所以,还有淘到“宝”的机会。

而“淘宝系”的安全库存存在于经销商,或者通过经销商可以直接调度工厂库存和工厂代发再生产的新货,虽然,单个店铺的上述两环节也未必有可以比拟京东千万库存的条件,但是胜在淘宝的卖家有千千万。

第三个,我们回头来看最传统的实体店,虽然销售链条的构成上与京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其安全库存却主要集中在经销商环节,实体药店因为品类太多的原因,每种SKU的实际库存一般会根据销量、存货条件和物流配送时长,而设定在满足周或月的水平上即可,并不会太多。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迅速脱销,并无法及时补货,就难免想一些歪门邪道。

传统的经销环节,核算销售投入产出比的意识通常较强,这一点注定了它不会将成本沉淀在仓储环节,而影响直接利润和资金周转。它的安全库存模型设定,一定要依托于历史销售的大数据、预设的资金周转率等。

第四,拼多多模式,它将自己的全部库存都托付给了工厂环节,相比于“淘宝系”,它直面工厂、甩掉了一众经销环节,环节更少,虽然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店家比较淘宝平台要少很多,但胜在价格更低;平台可控环节减少,导致品控更弱,可是,从某种程度上依然被二、三线下沉市场所喜爱。

此类平台,几乎都是依靠生产厂自身的库存能力和再生产响应速度的,所以安全库存意识反而最弱。

最后,我们看看所谓“新零售”概念,环节搞得无比复杂,在京东基础上又叠加了一层“前置仓”环节,所谓:追求极致的配送速度,业内都知道,对于物流运输而言,比较起干线运输、区域配送,搭建最后一公里的即时物流是成本最高的,而且,实话实说,即便是最珍贵的生鲜商品,也没必要搞什么半小时必达之类的噱头!最终消费者并不知情,更加影响生鲜品质的保质的并不是最后的那半小时,反而是之前一层叠加一层的运输货损(消费者很那看到冷链运输成本和品质),一层叠加一层的“保鲜”储存过程!

此类销售模式,已经不能讨论什么安全库存了,因为,既然生鲜、就不能追求库存,既然有人追求极致配送速度、就别嫌成本昂贵……

营销模式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作为既有企业或者创业者,选择营销模式应该选择适合,而不是根据新概念“创造”自己的模式。

常常,我们看到很多国企和一些大型企业一窝蜂地打造自己的什么“区域配送中心(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模式,明明自身的物流需求计划性、周期性特征明显,凭借现有物流水平,按“计划订单”组织物流过程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非要巨资投入硬件建设、测算安全库存规模,最终结果是大比例的呆滞库存无法消化。

还有些明明周配可以满足条件的物流订单,既不需要租建大面积的仓储硬件,也可以在保障订单要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压低成本,却偏偏跟风搞即时配送中心那一套,即便本人是业内人士,眼见这些平白产生的盈利机会,也每每感慨于这些企业对于物流行业的无知和巨大社会资源浪费,真的是诸多做法令人不解。

用专业的眼光,相当一部分“区域配送中心(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本质上看就是所谓的“前置仓”,而且,这个概念也不是什么创新,曾经在几十年前,很多传统企业就搞过“总仓+省仓+市仓”的模式,时过境迁,就像时尚潮流一样,十余年就又流行了回来,听起来不好笑吗?

在现有条件完全满足的前提下,盲目追求运输时限,将物流运输拆解成多环节,人为嫁接在各级“区域配送中心(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之间,每增加一个物流环节,必然增加一次物流成本,必然由“安全库存”的人为设定,而导致库存呆滞现象的产生,导致库存资金占用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真正理解每种物流模式的内涵,才会有助于企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

安全库存和应急库存

现在很多聊物流的朋友,往往喜欢津津乐道高端的现代新技术、新概念,阳春白雪嘛,确实吸引眼球;还有些喜欢引经据典的强调规章流程、算法系统的,显得专业,也有人追捧。

往往忽略了物流各个环节的存在意义,有些过度炒作,有些又弃之不顾……

谈到安全库存的概念,因为现在很多企业做的好,受益于压缩库存带来的成本下降;还有些深受其害,物流做得很辛苦,却落了个积压库存满仓,不知如何处置的。

无论做的好与坏,安全库存的概念,都足以引起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了。

可是,此次的口罩供应不足的困难,却让我们回想起曾经有个“应急库存”的理念了,50年代,国家储备模式诞生并延续至今,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对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抗灾、救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只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资逐渐趋于极大丰富,国内制造业也随之崛起,国储物質规模也相应不再继续扩大规模,机构也有所调整,部分职能调归相关部委。

但,此次疫情也提醒我们,对于应对社会突发情况,除了应有成熟的应对预案之外,也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应急库存”的国家储备,面对突发事件,如果能集中调度应急资源,迅速向医疗单位及民众发放,对于第一时间阻断疫情扩散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这样一个关乎公众利益的“物流概念”,已经不是企业关注的“安全库存”所能满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