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吗?

梦里的世界有可能成真吗?

从古至今,“梦”始终是一个人类试图破解的谜题。古人做梦之后都要释梦,20世纪初,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也让“释梦”备受关注,他认为,梦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愿望,通过释梦可以挖掘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愿望,以帮助人们发觉真实的自我。

1963年,美国20世纪美学领域著名的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主》问世。小说讲的就是法国大学生希波赖特如何在梦的世界里进行的自我感知。

希波赖特从小没有母亲,父亲是个生意人,姐姐又早早嫁了人,希波赖特在无人陪伴的成长过程中养成了沉思的习惯。大三那年,希波赖特发表了一篇不恰当的论文被学校劝退,百无聊赖地进入了安德斯夫妇的社交圈。

置身热闹的沙龙,希波赖特却仿佛与世隔绝。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身处一个监狱式的房间,一个男人穿着泳衣,逼迫他跳舞,还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他狼狈至极,发现了一个白衣女人。希波赖特尽力讨好这个女人,甚至对她产生了欲望。醒来后,希波赖特对这个梦念念不忘,因为他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失去了的恐惧、期待、兴奋等情绪,在梦里又重新回来了,他觉得自己不是行尸走肉了,而是重新活过来了。于是他决定换个活法,让梦来引导自己的生活。

于是,希波赖特开始了做梦、演梦的生活。他把安德斯太太当作梦中的白衣女人,按照一系列怪诞的梦境去演绎,他先是引诱她做自己的情人,私奔后又把她卖给一个阿拉伯商人,两年后安德斯太太回来了,希波赖特又设计了一场大火想把她烧死,计划失败后,为了补偿她,希波赖特又把父亲留给自己的豪宅送给了她。

然而梦境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希波赖特回忆到某处发生了混乱,某天,又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安德斯太太的女人,希波赖特开始质疑自己的回忆,他突然发现自己手稿上所记录的人生与记忆中的完全颠倒,他记忆中的现实是梦境,而梦境却是现实。究竟是记忆丢失,还是精神分裂,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希波赖特已经彻底分辨不清了。

《恩主》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类潜意识深处的风景。作者苏珊·桑塔格用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梦境编织了主人公希波赖特人生的隐喻。在这部作品中,希波赖特的梦是一条最重要的线索,有关人生的困惑都作为密码隐藏在这些梦境中。

与弗洛伊德的学术思想不同的是,希波赖特的梦有两层意思,既指的是实际意义上的梦,又指的是被梦所控制的生活。当希波赖特开始做梦,原本无意识的梦变异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他听从于梦,按照梦的指示行事,将梦和生活过颠倒了,实际上他过的是一种“梦生活”。

希波赖特的梦生活潜藏了什么被压抑的愿望?

整部小说中,希波赖特一共做了七个梦,分别是两个房间之梦、非常派对之梦、冲破教学屋顶之梦、老资助人之梦、钢琴课之梦、演出场地之梦和木偶之梦。虽然梦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断地重复:梦一个接一个,梦中还有梦,梦甚至还有生命和逻辑。在新的梦出现之前,老梦生发出多种版本不断地重复上演,因为这些梦得以不断地持续下去,并且永远对希波赖特发出指令。希波赖特虔按照指令,把梦中的各种场景在生活中演示出来。

希波赖特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自从他在梦里找回了兴奋和期待的感觉,就开始希望在梦中获得再生,对希波赖特来说,臣服于梦,更像是一种信仰。他在梦境中生活,因梦境而存在。因此希波赖特在梦生活中的第一个潜藏的欲望就是再生。

“希波赖特”这个名字,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希波赖特斯。希波赖特斯的继母菲德拉试图引诱他,遭到拒绝后自杀身亡。在古老的神话中被压制的爱欲,在《恩主》主人公希波赖特的梦中得到释放和宣泄。安德斯太太相当于继母菲德拉,在梦的指引下,希波赖特与她偷情,之后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因此可以说,希波赖特的梦生活中第二个潜藏的欲望就是爱欲,而这也恰恰代表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希波赖特的梦究竟有多荒诞?

希波赖特在做完囚禁在那两个房间的梦之后,感觉自己生活的天地变得狭窄起来,他搞不清楚在梦中自己是主人还是奴隶。他不断地思考,最后做了一个决定:既然梦一直缠住他不放,那么他现在也要去纠缠纠缠梦了。从那一天起,梦改变了希波赖特的日常生活。

希波赖特对安德斯太太的关系是他在非常派对之梦的基础上接下来的版本。他根据梦中的情节,对安德斯太太忽冷忽热,两人私奔到阿拉伯城之后,他要求安德斯太太参与到他的梦里,跟他一起做梦。根据梦里的情境,他们在左爱的时候,让安德斯太太扮演那个穿泳衣逼他跳舞的男人,又扮演那个白衣女人,各种梦里的角色都一遍遍地排练。

但是希波赖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经过考虑以后他认为问题应该是出在安德斯太太过分愿意上。他不依不饶,干脆以一万三千法郎的价钱把安德斯太太卖给了一个阿拉伯商人。而安德斯太太居然顺从了。这本身就让人难以置信。

在老资助人之梦中,希波赖特意识到身体不太对劲,掀起浴巾一看,他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助骨一直到臀部,整个左边身体裂开了,湿乎乎的。他用毛巾把自己扎紧,双手死命地捂着肚子,免得肠子掉出来。他想躺下来,左半身感觉越来越沉重,生命垂危,挣扎着靠在右半身。就在这个时候,他死了。

在这个沉重的梦中,希波赖特对自身的发现,投射了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同时他又是多么地鄙视自己。这样的情节太过荒诞,让人分不清梦和现实。

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恩主?

小说中以大量的梦为主线,讲述了希波赖特荒诞的生活,然而题目《恩主》跟内容有什么关系呢?从字面上解释,恩主是行善者或捐助者的意思,那么,小说中的恩主究竟是谁呢?

小说中的第一个恩主,是梦中的老资助人。

老资助人叫R先生,是个烟草大王、千万富翁。他年纪很大,但身体很小,可以坐在婴儿椅上。希波赖特并不认识他,但是他在病床上对自己的儿子提出,要资助希波赖特周游世界。这让希波赖特产生了一种有人关心照顾的感觉,对老人充满了感激。

实际上,梦中老资助人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希波赖特父亲的形象很相似。父亲是个成功的生意人,在金钱方面始终支持希波赖特,即使在得知希波赖特主动退学后,父亲也没有问他原因,而是立刻增加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在希波赖特退学后变得焦虑怪异,父亲也始终宽容以待。

正是父亲的资助,让希波赖特衣食无忧,从而能够进行精神的探求。但是父子俩并没有思想上的交流,两人之间充满了代沟。而梦中的老资助人却洞察到了希波赖特的苦闷与困惑,所以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要资助希波赖特周游世界。在这一点上,资助人超过了父亲,和希波赖特有了精神上的相通。

小说中的第二个恩主,是希波赖特本人。

希波赖特有个比自己大10岁的朋友让·雅克,他很穷,白天在家里写一些卖不出去的小说,晚上靠当男妓和小偷小摸来勉强维持生计。希波赖特一直暗中资助他,即使是后来让·雅克说谎向他借钱,他也没用拆穿他,反而给他了一大笔钱。

对于让·雅克而言,希波赖特是无私的恩主;对于希波赖特而言,资助让·雅克是他证实自我存在和价值的一种实践。

除了让·雅克以外,希波赖特还觉得自己是安德斯太太的恩主。他怂恿安德斯太太离开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从陈旧的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因此把她卖给了阿拉伯人。当安德斯太太逃回来,他又试图放火烧死她,为了减轻内疚,他把父亲留给自己的遗产送给安德斯太太,并认为这是对安德斯太太最好的补偿。在希波赖特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她作出选择,让她开始新的生活。只不过这些不是通过理性来判断,而是依据梦的提示来行事。

小说的第三个恩主,是安德斯太太。

在希波赖特退学后,安德斯太太作为沙龙女主人接纳了希波赖特。这个沙龙让希波赖特走上了自我选择的道路。

在希波赖特的梦中,安德斯太太扮演希波赖特种种幻想得以释放的对象,使希波赖特能更清楚地看见自己。并且安德斯太太对希波赖特永远都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在她被卖给阿拉伯商人之后,不但不怪他,反而还对向他求婚:“我指望你做些美妙的、让人愉快的事情。让我惊讶,让我迷惑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德斯太太也算是希波赖特的恩主。

小说中的第四个恩主,是梦幻。

小说《恩主》在出版前,曾取名为《人在缩小:希波赖特之梦》。因此可以说,作者的本意就是把“梦”当做“恩主”。在小说开始之前,作者桑塔格分别引用了波德莱尔和德·昆西的两段话来介绍梦。

“可以说,人们每天大胆地去睡觉,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睡觉有什么危险。不明白这一点,我们便无法理解他们的大胆。”——波德莱尔

“要有什么差错,就让梦去负责任。梦目中无人,一意孤行,还与彩虹争论显示不显示第二道孤形。梦最清楚;我再说一遍,该由梦去负责任。”——德·昆西

梦不仅起到了展开情节的作用,更像是小说的主角。希波赖特试图生活在梦里,并在做梦中不断地探索自我。他视梦为精神导师,让梦去导演自己的生活,在梦里宣泄他在生活中被压抑了的欲望,又依照梦境的指引创造了新生活,实现了所谓的“自我的超越”。

希波赖特依靠做梦、释梦、演梦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波赖特的梦是有生命的,它拯救了希波赖特。因此,梦才是小说真正的主角,是真正的恩主。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希波赖特又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的回忆。在新版本中,安德斯太太被卖到沙漠变成了强者。在翻看自己的日记时,希波赖特发现了与自己记忆中完全相反的内容,似乎梦成了现实,而现实却成了梦。

那么,究竟哪个部分是梦,哪个部分是现实呢?也许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希波赖特获得了圆满,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