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爆棚却差点惨遭灭亡,哪个民族帮清朝打下千万里国土

战斗力爆棚却差点惨遭灭亡,哪个民族帮清朝打下千万里国土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人的努力下,清朝的疆域达到了最鼎盛的130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一直冲锋陷阵,为清朝开疆拓土的竟然不是满族子弟,而是来自黑龙江的神秘战斗民族。

在很多人印象中,八旗军到了清末才变得烂泥一滩,其实不然,清军入关后一夜暴富,上了战场后就再也没有舍生忘死的勇气了。清政府不得不倚重留守的关外,始终保持游牧、狩猎的各族军兵,其中尤以黑龙江的索伦兵最为精锐。

“索伦”原为达斡尔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明朝末年后,鄂伦春人“以骁勇闻天下”,然后周围的各族百姓皆以“索伦人”自居。

黑龙江流域本属于明朝版图,当地各部族首领定期向明朝贡,以保持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建州女真崛起后,努尔哈赤一直致力于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东海诸部划入后金版图。

只可惜努尔哈赤生前只将势力延伸至黑龙江中游,不过皇太极继位后没多久,就将黑龙江上游的部族头目巴尔达齐招为额驸。随后又通过三次大战,皇太极终于在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征服了黑龙江全境的索伦部。

索伦并入清政权后,很快被编入八旗,披甲为兵。索伦兵以精于骑射、骁勇善战著称,自“清世祖鼎定后,四征不庭,威棱绝域,索伦之名乃大”。

到了圣祖时期,康熙吸取了关内八旗军战斗力迅速堕落的教训,不准索伦兵与其他兵部同处共居,以免沾染懒惰恶习。为了防止索伦人从事农业生产,清朝始终按人丁征收貂狐皮税。

自康熙开始,清政府每年都会对索伦兵进行两次系统骑射训练。每年冬天还会有两次大型的“行围校猎”,用以模拟实战,锻炼骑射技艺。到了乾隆年间,为了保持索伦兵的战斗意志,还禁止他们使用鸟枪。

作为清军中的精锐,索伦兵每征必遣、每战必先,涌现出了诸如海兰察、穆图善、多隆阿等名将,但煊赫战功的背后,索伦人所付出的牺牲和承担的苦难也是极为沉重的。

自康熙十二年起,从准噶尔之乱一直打到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尤其是在平准之战的后期,乾隆对索伦的征发已经到了竭泽而渔地步。当时索伦部众不论官兵闲散,不分老少勇怯,只要能骑马拉弓,都成了征发的对象,即便是未及尺的幼丁,也要作为跟役出征,以便就地补充。

​索伦名将海兰察生擒准噶尔的辉特部台吉巴雅尔时就是未成年的跟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索伦兵年纪最长者高达76岁。新疆平定后,清政府又迁徙大量索伦百姓西北戍边,今天新疆的达斡尔族,锡伯族等都是那时移民的后代。

清朝两百多年,各族人口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唯独索伦人口不升反降,从清初的四万人一路跌到清末的三万人。同治年间,丁宝桢本想调索伦兵南下剿捻,得到的上谕却是“东三省劲旅,万难再行征调。”

索伦勇士为国家开辟新疆两万余里,南驱缅甸,西翦金川、廓尔喀,在捍卫祖国统一,抵御殖民者侵略做出过巨大贡献。解放后,国家尊重他们的意愿,为索伦人恢复了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等民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