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镇国之宝:盛世一统就出现,每逢乱世便消失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镇国之宝:盛世一统就出现,每逢乱世便消失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究竟有何神奇?

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秦石鼓文”,更是称之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石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千年沧桑,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的国宝,是我们中国人千秋万世的荣耀。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型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再次出土石鼓被掩埋。

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

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间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令人痛惜的是,风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宋仁宗费力寻找到了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

抗日战争,为避免石鼓毁于战火或被日人掳走,国民政府将石鼓随故宫国宝运到重庆避难。抗战胜利后,石鼓迁往南京。

1956年作为国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至今,历经漫长的磨难,命运多舛的石鼓终归其所。说它“每逢乱世就消失,盛世一统便出世”一点不为过。

正如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一样,石鼓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和它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