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中不会拍马屁的副将赵良栋,真实历史中修了天津城墙

《鹿鼎记》中不会拍马屁的副将赵良栋,真实历史中修了天津城墙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讲到了天津大胡子副将赵良栋的故事。历史上赵良栋却有其人,不过不是副将,而是统领天津全城兵将的总兵。他在天津仅仅干了两年,却做了件大事——改造了城墙和四座城门,因此载入《天津地方志》。他是一员猛将,后来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带兵攻克了昆明,本应立功升职,但正如他在小说中的人设,因为过于耿直,不会阿谀奉承,最终落了个告老还乡的结局。

先来回顾一下《鹿鼎记》的情节:韦小宝以钦差大臣身份路过天津卫,遇到的官员都对他阿谀奉承,只有一个大胡子将领不买帐。韦小宝知道自己能当官全靠拍康熙的马屁,没有任何真才实学,所以他认为:凡是没本事的,只好靠拍马屁去升官发财;不肯拍马屁的,一定是有本事之人。

《鹿鼎记》赵良栋

后来康熙命韦小宝围剿王屋山,韦小宝没有带兵经验,这时他想起在天津卫见到的那个大胡子将领,但不记得名字了,于是叫兵部尚书明珠将天津卫的大胡子将领都召集到北京,终于找到赵良栋。韦小宝向赵良栋问计,赵良栋不读兵书,但久经战阵,经历极丰富,听韦小宝问起,滔滔不绝说了起来。过得数日,兵部果然发下凭状,升赵良栋为总兵,听由都统韦小宝调遣。赵良栋感激不尽,心想跟着这位少年上司,不用拍马屁而升官甚快,实是人生第一大乐事。

历史上赵良栋确有其人,也确曾在天津领兵。赵良栋(1621—1697)字擎之,号西华,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河西四汉将之一。顺治二年(1645),清军平定陕西,赵良栋参军入伍,隶属陕甘总督孟乔芳麾下,因作战有功,升任高台游击。后随洪承畴经略云贵,升至广罗总兵,康熙十一年(1672)调任天津,此时已51岁。

明清以来,天津历史上当过总兵的人不在少数,赵良栋只干了两年,却名垂青史,成为天津历史中一个重要人物,为什么呢?因为他修了天津的城墙。

天津老城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工部尚书黄福,修建了天津第一座城垣。1493年,对城垣进行了一次修整,各城门上建造门楼,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命名。

清康熙十三年(1674),总兵赵良栋来天津的第二年,得知天津城楼内藏有火药,再加上天津城垣确实已年久失修,所以下了一道命令,将临近城垣的民房拆除,百姓搬迁,加固城墙,修浚城壕,并在城东南角筑了一座水闸,引海河水入护城河。重新题写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赵良栋又拨出七十名士兵,在城外七座炮台,昼夜轮番站岗,守卫天津。

天津老城

赵良栋为什么要修城墙?因为他全权负责天津的防务。清代军权归属于各省巡抚提督,总兵武官为绿营兵正,从属于巡抚提督,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直隶省是绿营营制,设宣府、真定、蓟州、通州、天津、山海关六镇总兵官,合称“直隶六镇”。其中天津镇总兵统辖镇标二营,兼辖河间、大沽。赵良栋手下有一万五千名兵丁,他大力整顿城内外秩序,铲除地痞恶霸流寇,休养生息,储备粮草,在百姓中口碑极好。

康熙十三年(1674)宁夏兵变,提督陈福遇害,赵良栋升任宁夏提督。赵良栋入京朝觐,认为对待宁夏乱兵应诛除首恶,宽待胁从,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同。他将妻子留在京师,自己率精兵百人赴宁夏,宣读皇帝诏谕,安抚士卒。获知兵变首恶是把总刘德、参将熊虎、营兵阎国贤,陈进忠,请出圣旨将他们定罪后诛杀,这件事办得十分公道,给康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

《鹿鼎记》赵良栋

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皇帝擢升赵良栋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任命赵良栋之子赵弘灿为宁夏总兵,命赵良栋率宁夏镇兵征讨云南。 赵良栋率军赶到昆明后,当夜攻打南坝,夺取浮桥,杀入城内,叛军大败。此时各路清兵将争相掠夺财物,只有赵良栋的麾下部队,军纪严明不犯秋毫,后来康熙皇帝称赞他:“良栋伟男子,著有功绩。”又说:“赵良栋操守颇好,恢复云南,秋毫无犯,可谓良将矣。”

赵良栋的命运,跟金庸在《鹿鼎记》里描写的差不多,可惜他没能遇到伯乐韦小宝。在历史记载中,赵良栋谙熟兵法,能征惯战,但因生性亢直,不善于搞关系,立的功越多,遭的议论也就越多。赵良栋屡建功勋,多次受到康熙的奖赏,引起很多同僚的不满,受权贵排挤遭降职,最终落了个“功过相抵,无功可叙”的结果,告病回乡,康熙三十六年(1697)病故。(文:何玉新)

赵良栋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