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15年2月,元恪龙驭上宾,享年33岁;拓跋家的男人貌似祖传短命

公元515年2月,元恪龙驭上宾,享年33岁;拓跋家的男人貌似祖传短命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浮山大坝(2)

这次听闻北魏军兵临四川,王足给萧衍上书,提出了自己的反击计划——

寿阳是北魏在中线战场的支点,也是洛阳的屏障;拿下此处陛下就可以直捣黄龙。不过寿阳城高池深,强攻难以奏效;所以臣建议,此次攻取寿阳可用水攻之计,在寿阳下游八十里的钟离实施,这里淮河两岸南有浮山,北有巉石山,只要在浮山与巉石山之间筑起长堰, 拦住淮水,待水位增高以后便可倒灌寿阳。臣在北方时曾听到童谣唱‘荆山为上格, 浮山为下格, 潼沱为激沟, 并灌巨野泽’,指的就是这事儿。

王足设计的浮山堰大体位置就在今天江苏泗洪县、安徽五河县、明光市三地交界处;萧衍看完隔壁老王的折子,相当兴奋;当即命令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前去实地考察,看看有没有可行性。

多说一句,祖暅是祖冲之的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出的《祖暅定理》要比欧洲要早了1千多年。

二人考察后向萧衍报告,这法子恐怕不成;淮河河水含沙量太大,河床不稳固,构筑堤坝难以成功,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可惜这会儿萧衍已经对水淹寿阳坚信不疑;萧衍下令,从北徐州、扬州民户中每20户抽取5名男壮丁,加上从军队中抽调的士兵,合计20万人,由太子右卫率康绚为修坝总指挥;这项水利工程计划南岸起自浮山,北岸从瀺石山开始,从淮河两岸同时填土,在淮河中心合拢。

经过紧张施工,浮山堰终于初成了;但是,如之前祖暅的报告上所说的,浮山堰的基础是颗粒很细的粉沙滩地,很不牢固;刚刚建成的浮山堰很快就溃堤了。

那年头的人不学科学发展观,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有市场的;针对溃坝,有人就对康绚说,大坝溃堤是因为水中有蛟龙,而蛟龙害怕生铁,只有用铁器才能镇住蛟龙;于是经过请示,康绚下令往淮河里沉了数千万斤铁器,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大坝该溃接着溃。

看这招儿不管用,康绚又让人上山砍伐树木,用树枝制成井状的木笼,里面装上大石头,将木笼推入激流中堵住溃口,然后再用填满土的沙袋将缝隙堵住。

这一方法奏效了,浮山堰的溃坝解决了;不过这个过程耗费巨大,淮河两岸数百里之内,大小树木全部被砍伐殆尽,大石头全部被用光,士卒民夫肩挑背负,搬运树木、巨石;而且时值盛夏,修坝大军中爆发了传染病,病死了无数人,尸体遍地皆是。

而就在萧衍紧张的关注浮山堰施工进度的时候,突然从北魏传来一个差点让萧衍晕过去的好消息:西征入川的北魏军突然撤军了;仔细一打听,敢情北魏宣武帝元恪突然病逝了,他只有5岁的儿子元诩(实际年龄4岁多点儿)即皇帝位。

这又是肿么回事儿?

公元515年2月,元恪龙驭上宾,享年33岁。

元恪得了什么病,史无明文记载;但是翻翻史料,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元恪有个私人医生(御医)居然因‘诊疗之功’被赐封为伯(爵位);可见元恪的身体不好由来已久。

不过话说回来,拓跋家的男人貌似祖传的短命,元恪走的时候33岁,他的粑粑元宏也是33岁驾鹤西游;他的爷爷拓跋弘挂的时候更年轻,只有23岁;再往上,他粑粑的粑粑的粑粑拓跋浚走的时候26;再再往上,太太爷爷拓跋晃去的时候时年24岁,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再再再往上,太武帝拓跋焘44岁,明元帝拓跋嗣31岁,北魏开国的道武帝拓跋珪圣寿38……

从这个角度说,元恪这个年纪走,也不稀奇。可是,估计元恪本人也没想到自己会走的这么急,所以对身后事压根儿就没做安排,等他驾崩之后,北魏朝廷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当时北魏朝廷的重臣分别是:太保、领太尉、侍中元雍;大将军、司徒高肇;司空元怿;骠骑大将军元怀;尚书左仆射郭祚;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领军将军于忠;护军将军元遥。

元恪走的太急,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从太子元诩继位这件事儿上就能看的出来。

元恪走的时间是在半夜,一得到信儿,崔光、于忠、太子詹事王显、右卫将军兼太子中庶子侯刚四人紧急把正在睡觉的元诩从东宫带出来进宫。

这过程就发生了争执,王显认为元诩应该等到天亮再进行登基大典,并且抬出元恪的媳妇儿高皇后,说必须要禀报了高皇后再说。

不过王显的计划却遭到了崔光等人的坚决反对,那几个人手忙脚乱把元诩抱进大殿,三下五除二套上龙袍,摁到太极前殿的龙椅上,元诩算是正式即皇帝位。

而当元恪驾崩的消息传到后宫高皇后的耳朵里时,这老娘们儿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要派太监去干掉元诩的亲妈胡贵嫔。

不过,高皇后派的这个太监下了软蛋,不敢下手;居然跑去问太子中庶子侯刚,后者一听大惊,赶紧去找领军将军于忠。

咱前面聊过,高家可以说就是踩着于家上位的,而且两家还是有着血海深仇的那种关系,高皇后就是毒死了于皇后以及她儿子元昌之后才登上皇后宝座的。

于忠当然不可能听任高皇后得逞;但是这个敏感时刻,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于忠也没有了主意,又跑去问崔光。

崔光倒是很有主见,虽然高氏集团在朝廷里的力量庞大,但这会儿却是个机会,因为高氏集团的主心骨高肇领兵在外;没在洛阳。而且这两年高肇专权,树敌很多;有先帝罩着,高氏家族可以呼风唤雨,现在先帝不在了,后面的事儿怎么样就难说了。

崔光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下胡贵嫔为好;崔光交代于忠,眼前形势叵测,一定要保证胡贵嫔的安全。也就是有这一句话,后来胡贵嫔升级为灵太后,并且把持北魏朝政的时候,崔光、于忠一时风光无二。

名分已定,接下来这帮即将崭露头角的新贵就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皇上衣服都穿不利索,指望他处理国家大事基本上是奢望;那么,以后的朝政谁说了算?其二,崔光、于忠等人保护了胡贵嫔,等于彻底得罪了高氏集团;因此,怎么收拾这个曾经权势熏天、如今手握重兵的高国舅。

当然,这俩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之前元恪已经跟他们划好了道儿了——

在前朝,元恪的政策是放出高肇,收拾宗室;现在崔光、于忠只要掉个个儿执行就好了。

很快,崔光和于忠就选定了目标人选:太保、高阳王元雍;太子太保、任城王元澄。

元雍是元宏六个弟弟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不过这位爷没太大的政治抱负,能力也一般;所以在元宏死的时候,也就没指定他辅政。也正因为如此,元雍因祸得福,在元恪收拾宗室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得以独善其身。

再说元澄,这是位老戏骨了;在元宏时代,元澄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等元宏去世的时候,元澄被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不过,跟元雍正好相反,也因其能干,在元恪时期,元澄一直受到压制,虽说顶着辅政的头衔,但长期担任的却都是地方官儿。

元澄也是聪明人,一看这架势,知道必须得韬光养晦了;这伙计对朝廷的事儿一概不闻不问,成天喝的二醉二醉的;给人感觉这就是个胸无大志的酒腻子。

这两位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辈儿大;如果从元诩这儿论,他得管元雍叫叔祖,管元澄叫曾叔祖。这辈分一抬出来,肯定能镇的住高肇。

目标定好,崔光和于忠开始四处做工作,准备推举元雍为录尚书事,入居西柏堂主持处理朝廷大政;推举元澄为尚书令,统领百官。

大多数大臣都是打工的,只要保持现在官位,谁说了算他们才不在乎呢。不过这中间还出了个插曲——

朝中大臣大多数不在乎,也有那在乎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王显。

从王显前面的表现看,这伙计明显是高氏一党;崔光和于忠这么干,王显很担心将来元澄等人掌权后自己会被清算;于是他找到中常侍孙伏连密谋,准备以高皇后的名义下懿旨,任命高肇为录尚书事,以王显和渤海公高猛为侍中(高猛是高肇的侄子、高皇后堂兄;而且这小子还娶元恪同母妹长乐公主为妻,因此算起来,这货又是元诩的姑父。);提前抢班夺权。

但说是密谋,王显等人的保密工作却做的很差;他这边儿刚密谋完,于忠等人就得到消息了。这么关键的时候,比的就是谁下手够快;于忠立即调兵把王显给抓了,然后一顿暴打,后者生生被打死。

而就在王显死的当天,元诩‘下诏’,同意百官由元雍和元澄领导;史载,“内外悦服”。真的‘悦服’吗?呵呵!

那位说了,京城巨变,怎么没见统兵在外的高肇有反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