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礼任性的小丑还是勇敢的历史先行者?聊聊关于楚灵王的那些谣传

违礼任性的小丑还是勇敢的历史先行者?聊聊关于楚灵王的那些谣传

本期话题

“灵”这个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上解释为“乱而不损”,意思是国君无道,仅赖祖宗遗泽,才让国家侥幸免于败亡。孔子曾说,楚灵王的身败名裂应当归咎于他不能“克己复礼”。当孔子这样批评楚灵王的时候,他一定想起了楚灵王的祖父——那个被他称赞为“贤哉”的楚庄王。

庄王和灵王都曾经发动过灭陈设县的战争。最终,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放弃对陈国的兼并,死后收获了“庄”的美谥(庄即睿通圉服、以力假仁之谓也)。楚灵王坚持灭陈设县,死后得了个“灵”的恶谥。

灭陈设县,楚灵王真的错了吗?不能克己复礼,究竟是发生在楚灵王身上的真相,还是谣言?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南下赴楚,向楚灵王祝贺章华台的落成。这意味着楚国的触角已经伸向了晋国势力范围的核心区域。

眼睁睁地看着鲁国这个铁杆儿盟友背叛自己,晋国只不过夺去了它的郕邑以示薄惩。对楚国这个幕后推手呢?晋国没有做出任何激烈的外交反制。

这似乎是在向楚灵王暗示:晋国的势力范围还可以继续压缩,楚国仍有“得寸进尺”的余地

于是,从鲁昭公南下的第二年起,楚灵王接连策划了两场大型的灭国战争,即公元前534年吞并陈国和公元前531年吞并蔡国。



起于春秋,终于战国,陈、蔡之地的与夺始终是关系楚国盛衰兴亡的重大问题。

当春秋之世,地处汝颍的陈、蔡两国已是历代楚王北上中原、逐鹿问鼎的必争之地。到战国后期,这一地区更因为秦国的东侵而逐渐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国避难,他选定的新都城正是陈国故址——淮阳。



鉴于陈、蔡的地缘战略价值如此重要,楚人自国势张大、北上中原伊始,便一直试图控制这一地区。然而,虽然楚文王曾经“朝陈、蔡,封畛于汝”(《左传·哀公十七年》),楚庄王甚至一度消灭陈国,实现过短暂的军事占领,但在楚灵王上台之前,楚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能力却始终不够牢固。

在楚灵王执政的第七年——公元前534年,陈国出了事儿。陈国外交官干征师奉新君之命赴楚,向楚国通报了陈国更易国主的消息。在晋楚争霸中屡获逞志的楚灵王觉得,兼并陈国的机会总算又来了。



楚灵王之所以决定此时发兵攻陈,是因为陈国新君妫留的上台并不光彩。《左传》记载:

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大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二妃嬖,留有宠,属诸司徒招与公子过。哀公有废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过杀悼太子偃师而立公子留。——《左传·昭公八年传》



虽然妫留从前的确受到父亲陈哀公的疼爱,但从宗法制度上说,他只是庶出的少子,不堪作储君的第一顺位人选。更何况,陈哀公已经对自己的接班人做出了安排——元妃郑姬所生的嫡子妫偃师早早就被确立了太子的名分。

然而让陈哀公始料不及的是,埋葬他和陈国的那场政变最终还是因为这个溺爱的少子而爆发了。

导致政变的诱因正是《左传》中说的这句“属诸司徒招与公子过”。“属”,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托付”,也就是说陈哀公生前曾将少子妫留托付给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公子招和公子过,关照他们要好好看顾这个小侄儿。



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献旁证,我们无法确定公子招和公子过发动政变的动机:有可能是二位公子误将陈哀公的“照管看顾”理解成了“废嫡立庶”,于是阴差阳错地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妫偃师;也有可能,这二位公子本就同妫留母子有某种私下的政治交易,因而故意曲解陈哀公的政治嘱托,以此作为拥立妫留的法理依据。

这两种可能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我们今天已经无从判定。唯一能够判定的是,杀嫡立庶不是陈哀公的本意。

因为就在政变发生之后,司马迁于《史记》中写说:

哀公怒,欲诛招。招发兵围守哀公,哀公自经杀。招卒立留为陈君。——《史记·陈杞世家》



陈哀公对太子的死感到震怒,惧怕遭到惩罚的公子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陈哀公同太子妫偃师一并埋葬。成功夺权之后,妫留迅速派遣使者向楚国通报君位更迭的消息,摆出一副乖巧的姿态以期博得楚灵王的承认。

不巧,此时陈哀公的下妃之子公子胜也到了楚国,声泪俱下地向楚灵王控诉妫留弒父杀兄的恶行。

听完双方的陈辞,楚灵王当即下令处死了陈国使者干征师,并授命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为元帅,发兵攻陈。




楚灵王向陈国军民宣称,楚军此次开赴陈国的目的是驱逐弒君篡位的凶逆妫留,并将扶立悼太子妫偃师的儿子妫吴为新任国君。但是攻克陈国之后,楚灵王却食言了,他命令改陈国为陈县,宣告了楚国对陈国的正式吞并。

历史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从决策发兵,到灭陈设县,楚灵王的一举一动几乎就是祖父楚庄王当年灭陈的翻版。

想当初,楚庄王也是打着惩罚弒君乱贼夏征舒的旗号,发兵击灭了陈国,随即就地设县,将陈国纳入了楚国的版图。



对楚国的前后两次兼并战争来说,击灭陈国不费吹灰之力。真正让楚庄王和楚灵王棘手的是设县引发的连锁反应。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率先对设县一事提出批评的,既不是沦为亡国奴的陈人,也不是国际上的其他列强,而是楚国内部的自己人。

曾经,在面对这些质疑与反对的时候,楚庄王做出了让孔子都称赏不已的决策。但到了楚灵王这儿,他却不甘心遵循祖父的故智,他要勇敢地选择了一条改弦更张的新道路。因为这一点改变,楚灵王最终身败名裂,楚国历世积攒的争霸之资也在他死后丧失殆尽。

《逸周书》上说:

乱而不损曰灵。——《逸周书·谥法解》



楚灵王谥号中的这个“灵”字,意思是君主无道,仅赖祖宗的遗泽,才侥幸避免了国家的败亡。那么,楚灵王灭陈设县的决策真的错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上一次楚庄王灭陈设县的旧事。在那一次占领陈国、改立县制之后,楚庄王收获了来自朝野上下的齐声祝贺。唯一一个站出来公开表示反对的人是申叔时。

根据《左传》的记载:

(楚庄王)已诛征舒,因县陈而有之。群臣毕贺,申叔时使于齐来还,独不贺。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征舒为贼弑君,故征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史记·陈杞世家》



楚庄王吞并陈国博得了群臣交口称颂,这不难理解,因为陈国原本就是楚国觊觎已久的目标,灭陈设县符合楚国对外扩张的固有逻辑。既然这样,申叔时为什么还要站出来反对呢?

我认为,申叔时之所以要劝阻楚庄王灭陈设县,是因为特殊的身份和使命赋予了他不同寻常的战略思考方式。

《左传》说,楚庄王灭陈设县的时候,申叔时刚刚出使齐国归来。他这一趟出使齐国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向齐顷公解释楚国伐陈的目的。对当时的楚国来说,避免同齐国产生敌对应该是比吞并陈国更为重要的事情。

因为自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以后,楚国在争霸战争中一直遭到北方晋国的压制。楚庄王对外扩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击败晋国,重夺天下霸权。而与晋国的战端一旦开启,能否争取到东方大国齐国的支持或者至少是中立,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当年的城濮之战,国力相对弱小的晋国之所以能战胜强楚,齐、晋军事同盟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旧文《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何能在执政短短5年之后创下长达150年的霸业?》)。



在出征伐陈之前,楚庄王曾经宣称,伐陈只是单纯为了惩罚反贼夏征舒,维护宗法制度的尊严。对陈国的领土与主权,楚国绝无觊觎之心。

对齐国来说,一个自觉遵守与维护礼制的楚国显然比一个强梁的秩序破坏者更让人有安全感。

因此,当申叔时就伐陈一事向齐顷公做出上述解释的时候,齐国选择了中立观望,没有出手干涉楚军的行动。

但是申叔回国复命,却意外得到楚庄王灭陈设县的消息。这对于他刚刚达成的外交成果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灭陈设县,楚国是兼并了一个千乘之国,但因为对齐外交的失信和扩张野心的暴露,它将很有可能开罪齐国,把这个万乘之国推向自己的竞争对手晋国

这一来一往,孰失孰得,不是一目了然吗?要知道,灭陈设县的次年,决定霸权归属的邲之战就在晋、楚两国间打响了。决战将至,楚国可不能因小失大!



有鉴于此,在反复权衡之后,楚庄王最终接受了申叔时的建议,放弃设县,恢复了陈国。



对此,孔子评价道:

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史记·陈杞世家》

孔子给的这个“贤”字,称赞楚庄王道德品质的同时,其实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楚庄王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遵守了西周以降的某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在孔子看来,这些准则将是他制止礼崩乐坏、重建理想治世的伦理基础。



我认为,孔子对楚庄王的评价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用自己对周公治世的深切缅怀代替了对现实政治的真切观察;用对重建治世的不切实际的憧憬代替了对历史走势的准确预测。

楚庄王放弃灭陈设县的动机必须放在晋楚争霸的国际大格局中来进行观察和解释。

试想,假设没有晋国在北方的制衡,楚庄王可能将这块儿吃到嘴里的肥肉再吐出来吗?

答案是:绝无可能。因为64年以后,我们的假设成了真,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真就将灭陈设县贯彻到底了。正如我在前文中分析的那样,在楚灵王又一次灭陈设县的时候,晋国因为内部分裂加剧,对楚国的制衡作用已经降到了历史的冰点。环视天下、无与匹敌的楚灵王再也不必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了。



对楚灵王的所作所为,孔子也曾有过评价: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左传·昭公十二年传》

孔子批评楚灵王践踏了礼制的原则,违背了仁义的精神。但历史从春秋演变到战国,划出的就是一道礼制瓦解、攻强兼弱的轨迹。

先秦史学者杨宽先生曾在他的《战国史》一书中写道:

春秋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兼并。春秋战国之交,正是这两种目的不同的战争的过渡时期。——杨宽《战国史》



争霸的角逐仍须在礼制的规则下进行,而兼并的逻辑却只有赤裸裸的弱肉强食。

从争霸过渡到兼并,并非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是由灭国战争的不断推进、大国势力的不断整合导致的必然结果。

楚灵王改变祖父的遗策,将灭陈设县坚持到底,恰恰代表了从争霸向兼并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即便他的努力遭遇了挫折,但半个世纪之后,楚国还是沿着他划定的道路最终兼并了陈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楚灵王称得上是引领楚国未来发展的先行者。



可惜,这个跑在历史前面的人最终还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灵”字的盖棺定论就是历史给予他最无情的惩罚。据说,楚灵王早年曾经做过一次占卜。他在命龟之辞中写道:“余尚得天下!”然而,占卜的结果并不吉利。楚灵王愤怒地扔掉龟甲,指天而骂:

“是区区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左传·昭公十三年》


天不助我,我必自助。这本应该被视作是一个先行者的吶喊,但遗憾的是,记录这段历史最权威的作者是保守的孔子,记录这段历史最权威的史书是恪守西周礼法精神的《春秋》。

于是楚灵王这个旧秩序的挑战者沦为了历史叙述中的小丑,而这种滑稽的形象又因为《左传》更加生动的描写变得根深蒂固,直到时过境迁之后,重修旧史的司马迁,仍然没能在《史记》中修正前论,给予楚灵王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了。


本文系小书房1538(XSF1538)的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vx:NYXDDqy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和我一起在锦江边冲一盏盖碗茶

摆一点关于文学与人生的闲龙门阵!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