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死侠骨香——一首望江南背后的英雄故事与奇冤

虽死侠骨香——一首望江南背后的英雄故事与奇冤

作者:雷文超

曾率三军平蜀难,沿边四郡一齐收,逆党反封侯。

元宵夜,灯火闹啾啾。

厅上一员闲总管,门前几个纸灯球。箫鼓胜皇州。

——宋. 李好义《望江南.思往事》

开禧二年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来说,是个极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得到了宁宗皇帝的支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

虽然北伐金国,收复中原,是南渡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但开禧北伐,却是一场极为失败的政治投机。首先,作为最大的主战派,韩侂胄鼓动朝野上下发动战争的最大目的,并非是要收复故土,一雪前耻。而是想挽回自己在“庆元党禁”后失去的政治声望,并进一步巩固自己大权独揽的地位。其次是力量对比的悬殊,此时的南宋王朝国力衰微,而金国却在明君金章宗的治理下“治平日久,宇内小康”。韩侂胄不顾敌我力量对比,贸然开战,其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

战事一开,毫无主见的宋宁宗便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韩侂胄,让他位列宰相之上,统一指挥作战,开禧二年四月,宋军兵分三路,向金国开战。在初始取得一些小的战果之后,宋军在三路战线都开始了溃败,而金军则趁机开始反攻。

宋宁宗开禧二年十二月,宋军兵败大散关。十六日后,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金,纳款于完颜纲,受封蜀王,川陕十万宋军被分为两段,也使得京湖、两淮宋军陷入孤立无援之境,腹背受敌。

我们的故事,也正是从这里说起。

在开禧北伐中,吴曦担任西路军副统帅,此人出身名门,乃是抗金名将吴阶、吴璘之后。吴家世代镇守蜀中,引起了当权者的猜忌和限制,并在吴挺死后,剥夺了吴曦世袭吴家军的权力,在吴曦心中,埋下了反叛的种子。而在开禧北伐开始前,吴曦通过贿赂,再度得到了回归蜀中的机会,而凭借父、祖辈在四川的声望,他很快就架空了西线统帅程松,大权在握。

而密切关注南宋局势的金朝,很快就把吴曦列为策反的目标。既有野心,又对宋廷不满的吴曦见到金朝的劝降书,马上以封王为条件,投降金朝,而担任西线主帅的程松,则弃战局不顾,仓惶逃走。

吴曦的叛乱对开禧北伐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消息传出,天下震动,时人言“相公忠孝八十年门户,一朝扫地矣!” 但更为可笑的是,吴曦之叛的顺利程度,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而这顺利则都拜宋朝一堆酒囊饭袋的官员所赐。叛乱发生后,名义上出镇四川的程松率先逃走,他的继任者杨辅在上书中言之凿凿,其实却是纸上谈兵之人,面对危难之局一筹莫展,也随即逃离了成都。

和这些无能的高官相比,在吴曦之叛中,却涌现了大量忠义气节之士,如髡发瞽目的陈咸、史次秦,宁死不屈的杨震仲等人,都为世人所称赞。而正当川蜀民众怨气鼎沸,日渐绝望之时,两位英雄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登上了这场大戏的舞台,他们像历史上、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在绝望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这便是杨巨源和李好义,时间流逝,千年之后,他们的名字已经绝少有人知道,但他们的不朽的功业,却被历史所铭记。

李好义,下邽人,李家以忠义传家,李好义弱冠从军,吴曦叛乱时,李好义正为兴州中军正将,他和其兄李好古、军官李贵等人谋划除掉吴曦。并在其他人的签线下,与同有此谋划的杨巨源会面,两位英雄制定了详细的诛吴计划,但却也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杨、李二人认为诛杀吴曦之后,需要有位高望重之人出来主持大局,处理善后,而自己地位卑微,无法起到振臂一呼的作用,便请了正在吴曦帐下潜身缩食的安丙主事。杨、李心中只有杀贼报国之念,毫无权谋之计,为他们之后的悲剧和奇冤,埋下了伏笔。

开禧三年二月乙亥午夜,乌云蔽月。

李好义集合李彪、黄术、李贵、士人路良弼、王芾和兄弟李好古、好仁等等七十四人,夜宴飨士,披挂整齐,诸人跪于家庙之前,拜别祖先,立誓讨贼。李好义深感此去危险,向爱妻告别道:“天亮之后,从此怕要生死相隔。”

“你为国家杀此逆贼,还顾着家做什么,你放心,不管你是生是死,我决不会辱及李家家门!(“汝为朝廷诛贼,何以家为?我决不辱李家门户。”)

一旁的李母也说道:“你们兄弟生为壮士,死为英鬼。我家之幸!”

这几番话说的掷地有声,诸人听到,心头都是一凛。

李好义高声叫道:“妇人女子都能心念江山社稷而不爱性命,我等七尺之躯该当如何?”

众人豪气顿生,随即向吴曦伪宫进发。半路遇到小将禄祎带领十名士兵参加,大家以黄帛为标记。

破晓之时,众人到达吴曦伪宫。吴曦亲卫军之中义士早已打开宫门,众人奋勇而入,李好义高声叫道:“奉朝廷密诏,诛杀反贼吴曦,胆敢反抗者夷灭全族。”

但吴曦亲卫军也都为训练有素之辈,且有数千人之多,见李好义等人人少,很快便将义军围在大殿之中,众人奋力砍杀,个个身负数创,但胆气丝毫不减。

正在此时,伪宫旁的驿馆之中突然火光冲天,杀声四起,昨日前来招降的朝廷使者及其卫队突然杀了出来,这队军士脱下宋军装束,而领头正是杨巨源。杨巨源骑马闯进大殿,将一堵在门口的亲卫军校尉一刀砍倒,出示怀中早先准备好的讨逆诏书,大叫:“降者免死!”

尾随杨巨源而来的是他训练有素的300亲兵,个个以一敌十,气势如虹,看到前排军士被砍瓜切菜般放到之后,后面的吴曦亲军早已吓破了胆发,纷纷开始丢下兵器,跪地投降。

李好义等人趁此迅速向前突进,从殿东角小门杀入世美堂,并最终将吴曦斩首,平定动乱。而此时,金章宗册封吴曦的使者还在路上。

曾有人将杨、李二人比作信陵君窃符救赵时的朱亥侯赢。而对于历史而言,杨巨源、李好义虽然远不如朱亥侯赢出名,但所立功业,却远超二人。

故事到此,却堪堪只是二位英雄力挽狂澜、大功告成。他们绝没有想到,接踵而来的,时阴谋、背叛和冤案,命运的悲剧,正缓缓向他们拉开大幕。

吴曦之乱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从出谋划策到出生入死的李好义、杨巨源分别只被授予了承宣使和通判的小官,而一直畏首畏尾,对计划持观望态度的安丙,却窃居首功,他不仅被授予兴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更享受了从前吴家在四川的执政官待遇。

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首《望江南》:

思往事,白尽少年头。

曾率三军平蜀难,沿边四郡一齐收,逆党反封侯。

元宵夜,灯火闹啾啾。

厅上一员闲总管,门前几个纸灯球。箫鼓胜皇州。

而这首词背后,不仅说的是杨巨源、李好义的英雄功业,更牵扯出英雄们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奇冤。根据后人考证,这首词很大可能并非李好义所作,而时当时不平之人,在李好义死后,假借其名而作,可见当时之人,对杨、李二人之遭遇,多有不忿。

然而,行赏升官的不公仅仅是个开始。更多的不公和阴谋,还在前面等待着他们。嫉贤妒能的安丙假意许诺在报功奏章中以杨、李二人为首,但实际上却把他们的名字排在最后。朝廷嘉奖诏书到来之时,竟然对杨巨源只字未提,却对而吴曦的党羽,平叛之日都不肯接诏的王喜称赞有嘉。

对于这样的不公和卑鄙,杨李二人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但结果却殊途同归,令人扼腕。

吴曦之乱平定后,为了一鼓作气收复仙人关外的阶、成、和、凤四州,李好义选择了隐忍和委曲求全,他向安丙建议趁金人不备,马上出兵,却被胆小懦弱的安丙以粮草不足而推诿。此时杨巨源据理力争,并主动提出筹措粮草,使得出兵计划,能够顺利进行。等到开禧三年年中,李好义便已经率军收复了全部关外四州,并克复了大散关。

而就在李好义率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嫉贤妒能的安丙、王喜等人却害怕李好义因此做大,而王喜又因为吴曦之叛,对杨、李二人恨之入骨,便派刘昌国前往阶州,趁李好义不备将其毒死,时年三十九岁。

李好义的突然死亡,不仅使得宋朝损失了一位能征善战、文武双全的良将,更断送了川陕一带,大好的抗金形势。当时情况,“居民莫不冤之,号恸如私亲,摧锋一军几至于变。” 摧锋军几乎哗变,反映得,正是底层将士们,对于小人们窃取功劳、陷害忠良,断送大好局面的愤怒。

而同时,在害死了李好义之后,安丙等人的黑手,也悄无声息地伸向了杨巨源。和李好义的隐忍不同,生性彪悍的杨巨源在诏书一事的不公发生后,便选择了抗争,他要向安丙等人发出挑战。

但由于地位卑微,他所有诉功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而他给刘光祖、彭辂向朝廷诉功的消息,也渐渐流传开来,并传到了安丙耳中。一向胆小懦弱的安丙此时却满怀杀机:如果不除掉杨巨源,那么总有一天,他所谓的功业就会被人揭穿,到时候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将化为乌有。

杀心一定,安丙便开始了他的计划,开禧三年四月,他指使手下诬告杨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等密谋叛乱,并让王喜审讯米、车二人。两人在严刑拷打之下屈打成招,给了安丙杀死杨巨源的第一个理由。

而后,开禧三年五月,杨巨源兵败,安丙趁机派人招杨巨源回师。而他一回到沔州,便被安丙派彭辂假借拜会之名设计拿住,投入大牢。

面对安丙的构陷,杨巨源高声叫问:“杨某何罪之有?!”

安丙说道:“你诈称宣抚副使招降金将,已成大罪。” (“若为诈称宣抚副使?”)

真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事到如今,杨巨源已经看清了所有的一切,都事针对他的阴谋,目的,则是要置他于死地。

他义正言辞道:我一生无愧江山,死而无憾,安丙你要是还念及共举过诛吴大计,就不要加害我那未成年的妹妹。”( “一身无愧,死且无憾;惟有妹未嫁,宣抚念之。”)

安丙心中听他讲到诛吴大计,心中有愧,低声应了,转头离去。

次日,杨巨源被押往大安龙尾滩,见有人在岸上高呼,杨巨源一看,乃是小将樊世显,杨巨源心中这些人便要在此处动手,闭目回思过去数月,顿觉豪气迸生,高声笑道:“好风光,好一片埋骨之地!”

说罢从容就义,时年三十一岁。

杨巨源、李好义相继而死,对四川的局势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忠义之士无不扼腕流涕,剑门关外士人张伯威为文以吊,川中群情激愤怒,军中几至哗变,安丙得被这局势吓破了但,请求朝廷罢免。

然而虽然天下公道自在人心,但这世间善恶不彰之事却比比皆是。安丙后来不但得以善终,任封疆大吏数十年,更在日后得以重返四川。

纵观两宋数百年,君主群臣大多猥琐懦弱,昏聩无能,但危难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如澶渊之寇准,靖康之李纲,绍兴之岳飞韩世忠,采石之虞允文。

再如开禧之杨巨源、李好义,纵知世事不可为而倾力为之,抛却身家性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尽展豪杰光辉,纵然英雄不遇,但其侠骨必能传之于后世。

这样的人,堪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