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之以利,胁之以灾

诱之以利,胁之以灾


说服的十六字方针:诱之以利,胁之以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战国时,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打算进攻赵国,以扩大本国的疆域,于是让蔡泽出使燕国。过了3年,秦国以燕国的太子丹作为人质,吕不韦就请张唐去帮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攻打赵国,以开辟河间的土地。

张唐推辞说:“赵国是到燕国的必经之地,赵国人如果抓住我,可获得封地百里!”吕不韦让他离开后,自然心里感到很不愉快。少庶子甘罗对吕不韦说:“君侯为何不悦?”

吕不韦说:“我派蔡泽到燕国去了3年,我国就拥有燕太子丹作为人质了,今天我让张唐出使燕国共同完成伐赵的使命,他却不愿意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吕不韦呵斥他走开,说道:“我亲自请他去,他还不愿意去呢,你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说:“项橐才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您不如让我一试?”

于是,甘罗找到张唐,问道:“武安君白起与您的功劳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呢?”张唐说:“武安君打了数不清的胜仗,攻陷了数不清的城池,当然是武安君的功劳大。”甘罗又问:“武安君的功劳真的比您还大吗?”张唐肯定地说:“真的。”甘罗问:“应侯范雎在秦国受重用时,文信侯的权力与之相比,哪个更大呢?”

张唐说:“文信侯的权力更大。”甘罗问:“您真知道文信侯的权力更大些吗?”张唐说:“对。”甘罗说:“当年应侯要去攻打赵国,武安君有意为难,最终被绞死在城外。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出使燕国,而您竟然不愿意,我真不知道您将会死在哪里。”张唐急切地说:“我愿意去!”于是,张唐准备好了车马和礼物,准备择期出发。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车子,我会先去赵国,晋见赵王。”

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见到赵王后,问赵王:“您听说了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这件事吗?”赵王说:“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说明燕不欺秦。张唐出使燕国,说明秦不欺燕。秦、燕两国关系很好,假如他们一起攻打赵国的话,赵国的境地就会非常危险!燕、秦两国现在正在商量着一起攻打赵国,以此来扩大秦国的领地。今天大王如果给我五座城池以扩大河间之地,秦国则将燕太子送回,选择与赵国合作,攻打燕国。”

赵王如此一听,立刻向秦国割让了5座城池。秦国将燕太子送了回去。赵国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的三十六县,将占领城池的十分之一献给了秦国。

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甘罗,他12岁出使赵国并获得了巨大的成无论是说服张唐还是说服赵王,他只是向对方将利害关系讲清楚。

可见,只要运用得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至关重要的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在理性的约束下,就会追逐最大利益。如果能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就可以战胜人性,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