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三桓”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何能僭越鲁侯,世代执掌鲁国?

鲁国“三桓”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何能僭越鲁侯,世代执掌鲁国?

“礼崩乐坏”论春秋 第三期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鲁国季文子领导“三桓”打败了执政的东门氏,从此鲁国公室衰落,政归三桓的故事。这一期,我们接着上一期的故事,接着讲三桓的巅峰和灭亡。

三桓

一.季文子、季武子和季平子:季孙氏巅峰期,驱逐鲁昭公

自从驱逐了东门氏之后,季孙氏就成了“三桓”领袖。此时的鲁国已经衰落,不再如西周初年般地位尊崇。鲁国夹在齐国、晋国、楚国三个大国之间,在夹缝中勉强生存。季文子是鲁国的人杰,自他取代东门氏执政后,和孟孙氏的孟献子通力合作,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本来鲁国是依靠楚国的,但是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衰落,季文子果断舍弃了楚国,投入了晋国的怀抱。在晋国的支持下,鲁国抵抗住了齐国的侵略。

季文子死后,其子季武子继位,依旧领导“三桓”,执政鲁国。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本来这个军队是诸侯国内政,只要不僭越就可以了。但是自从晋文公成为“春秋第二霸"后规定,军队越多,就要向诸侯霸主交更多的贡赋。鲁国本来是西周大国,有三军,结果到了东周已是日薄西山,在齐国的打击下, 鲁国早就成了中等诸侯国,交不起贡赋,就自减为二军,由鲁侯及公室掌握。季武子依靠其父亲的威名,增设中军,使得鲁国又再次集齐三军,而三桓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各领一军。此时的春秋诸国,兵民是不分家的。三桓此举,彻底剥夺了鲁侯的军权和赋税权。史载“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尽不属公,公室已是卑矣”。与后世三分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和最终取代齐国的田氏相比,三桓居然是最先架空公室的家族。鲁襄公死后,季武子不顾孟孙氏的反对,强行拥立“年十九而如童子”的公子裯,是为鲁昭公。此时,三桓隐约出现分裂,季武子想一家独大。于是,季武子再次取消了中军的建制,而将剩下的两军一分为四,叔孙、孟孙氏各取其一,而季孙氏占其二。从此,季孙氏在鲁国一家独大。

鲁昭公

季武子死后,继承季孙氏的是季平子。此时的季孙氏如日中天。鲁昭公二十五年,季孙氏进行家祭,而鲁国进行襄公的禘祭。“禘祭”是祭祀祖先的大祭,每五年才举行一次。祭祀有一个大环节,就是跳舞,而跳舞的人数,是周礼规定好的。结果,鲁襄公祖庙里跳舞只有两人,而舞者都去了哪呢?都去季孙氏的家祭了。季孙氏嚣张到什么程度呢?季平子在家祭上,进行八佾舞仪式。八佾舞的队形共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是周天子独有的礼仪。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卿族,居然僭越使用周王室才有的礼仪。这对于一向以周礼治国的鲁国、周公旦后代建立的礼仪之邦,是个莫大的讽刺。

同年,鲁昭公宠臣郈昭伯与季平子斗鸡。季平子给鸡套上护甲,郈昭伯给鸡套上金属爪子。季平子仗着权势训斥郈昭伯。而季平子干预另一宠臣臧氏宗主臧昭伯的家事,导致两家决裂。因此,郈氏、臧氏共同去鲁昭公处状告季平子。“十九如顽童”的鲁昭公再也忍不了了。当年,就率领为数不多的公室军队攻打季平子。季平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围在了自己的家中。他平日里再嚣张,也是鲁国的臣子,面对国君的讨伐,瞬间秒怂。鲁侯的军队冲进了季孙氏家中,季平子登台面君,请求流放沂水,鲁昭公不允许。季平子再次请求自囚于费邑(季孙氏的封地),鲁昭公还是不允许。季平子第三次请求带着五辆车逃亡,鲁昭公仍旧拒绝。这时候,大臣子家懿伯劝告鲁昭公说: “季氏世代执政,拥护他的民众很多,杀了他会触犯众怒,后果不堪设想。还是答应他吧。”鲁昭公也怕把季平子逼急了,犹豫不决。

八佾舞

知道发生变故后,叔孙氏的宗家叔孙昭子着急叔孙氏军队,问道:“帮助季孙氏还是国君?”结果,叔孙氏家臣异口同声说道:“无季孙氏则无叔孙氏!”。于是,叔孙氏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向了鲁侯军。此时,鲁侯派郈昭伯去迎接孟懿子,争取孟孙氏宗家的支持。此时孟懿子年幼,掌握孟孙氏的家臣看到叔孙氏大军杀到了,于是立刻逮捕了郈昭伯,率军直杀鲁侯军。鲁昭公军队瞬间失败,逃亡到了齐国。

齐景公一直有心称霸,于是抓住这个机会,讨伐鲁国,攻下了郓城安置鲁昭公。但是齐景公异常傲慢,在给鲁昭公的信中自称“主君”。春秋时期,大夫阶层自称“主”,所以诸侯自称“主君”。齐景公此举,是把鲁昭公当做了臣子。于是鲁昭公又想联系真正的霸主晋国。但是,晋国也是“六卿执政”,季平子早就跟晋国六卿打好了招呼,于是晋人不为鲁国出头。结果,鲁昭公死在了国外。这八年间,季平子摄行君位,季孙氏的权力达到了巅峰。最后,季平子拥立鲁定公继位。

二.家臣之乱

家臣,是卿大夫的私臣,管家。理论上,他们“不知国”而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主人。“三桓”在鲁国嚣张跋扈,屡屡僭越,他们的家臣自然有样学样,开启了“下克上”。家臣之乱起于季孙氏家臣阳虎。上一段讲到,季平子带领三桓驱逐了鲁昭公,而这其中,季孙氏家臣阳虎出力颇多,逐渐掌握了季孙氏的家军。季平子死后,年幼的季桓子继位后,不能掌控家族,实权逐渐落入了家臣手中。鲁国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鲁侯被季桓子压制,而季桓子又被自己的家臣压制。

季孙氏家臣,阳虎

阳虎素有野心。季平子入葬后,阳虎公然索要季平子生前代行君位时期佩戴的玙璠,而另一个家臣仲梁怀没有答应阳虎,从此遭到了阳虎的忌恨。季孙氏手下另一个实权家臣叫公山不狃,掌管着季孙氏的封地费邑。当年季平子的送葬队伍回到费邑时,季桓子主动敬公山不狃,但是仲梁怀却不敬。公山不狃大怒,于是与阳虎一拍即合,准备共同诛杀仲梁怀。阳虎带兵不仅驱逐了仲梁怀,还软禁了自己的宗主季桓子。在阳虎的胁迫下,阳虎被授予季孙氏代理人的身份。此时,叔孙氏刚刚换了宗主,叔孙武叔,同样是个孩子。而如前文所述,孟孙氏的宗主同样是个年轻人孟懿子。于是,控制了季孙氏的阳虎,一跃成为了鲁国实际的掌权人。

阳虎是个有理想的权臣。他怕三桓的宗主一天天长大难以控制,于是有意结交三桓家族的庶出子孙。阳虎的计划是,诛杀季孙氏、叔孙氏宗家,改立庶出子孙,而自己直接继承孟懿子的位置,代替孟孙氏。这样就会大大削弱三桓的世卿世禄的地位,而自己走上前台执掌政权。但他办了一件错事,就是忽略了孟孙氏的宗主孟懿子的能力。季平子驱逐鲁昭公,孟懿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阳虎执政时期,此时的孟懿子虽然依旧年轻,但是也是见过大阵仗的。不知道阳虎从哪得来的自信,觉得自己有实力直接消灭孟孙氏。

阳虎在准备了一段时间后,调集季孙氏军队,挟持季桓子,开赴都城曲阜东门准备政变攻打孟孙氏。然而这一切都被孟懿子看在眼里,立刻集结军队严阵以待。而季桓子也成熟了不少,买通了给自己驾车的车夫,直奔孟孙氏家中请求庇护。于是,孟孙氏和阳虎的季孙氏军队大战,将阳虎打败。阳虎流亡齐国。在三桓存亡的生死之战中,孟懿子再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孟孙氏宗主,孟懿子

季孙氏经此大战,实力耗损,曾经与阳虎同谋的公山不狃趁机割据季孙氏封邑费邑,不听季孙氏号令。而叔孙氏也被权臣所制。叔孙氏的封邑在郈邑,被叔孙氏家臣侯范占据。叔孙氏宗主叔孙武叔两度率军攻打,都没有攻克。而孟孙氏的孟懿子,明面上是三桓中唯一一个不被家臣所制的,但是不代表他就没有强力家臣。孟孙氏的封地在郕邑,成邑宰是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公敛处父虽对孟懿子忠心,但是孟懿子拿他也没办法。阳虎之乱时,公敛处父请求追击阳虎,孟懿子不准许,结果公敛处父以杀寻求庇护的季桓子为威胁,吓得孟懿子赶紧同意了请求。此时的三桓,可谓各有各的烦恼。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孔子登场了。

三.孔子的“隳三都”

所谓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是三桓家族封地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核心封邑作用很大。晋国智氏想灭赵氏,赵氏放弃所有封地,死守自己的核心晋阳,一直拖到反杀智氏。而周代,城墙的高度也是地位的象征。三桓专权已久,自然是拼命加固自己的城池,僭越违反周礼。

此时,孔子在鲁国一展政治抱负,升任大司寇,力求“去三桓、匡公室”。他劝鲁定公进行“隳三都”,即根据周礼,拆除三都城墙逾越礼制高出的部分。这样,三桓家族的据点将被大幅度削弱,有利于鲁侯的权威。孔子本以为三桓会激烈反对,没想到的是,这三都早就被三桓的家臣占据了。苦于家臣尾大不掉的三桓一口答应。于是“隳三都”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孟孙氏的宗主孟懿子还是孔子的学生。此时的孔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

孔子

久困家臣还无力平叛的叔孙氏第一个带头捣毁了郈邑。而季桓子联合孔子的鲁侯军,攻打被公山不狃占据的费邑。公山不狃见联军势大,就率费邑军主动出击,直接攻打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仓皇逃到了季孙氏家中躲藏。孔子沉着指挥军队,击败了公山不狃,后者逃亡齐国。

季孙氏宗主,季桓子

眼看“隳三都”就要实现,此段出镜率极高的孟懿子再次站了出来。孟孙氏本来就是三家中受家臣制衡最少的,同意“隳三都”完全是跟风。这时,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洞察出孔子“隳三都”是为了削减三桓实力的真实意图,于是对孟懿子说,“郕邑在边境,没有了高大的城墙,就挡不住齐国了。郕邑是孟孙氏的根本,没有郕邑还会有孟孙氏吗?”于是孟懿子反悔。鲁定公亲率大军前去拆毁郕邑城墙,此时,季孙氏、叔孙氏已经达到了借孔子之手驱逐家臣的目的,于是不再支持孔子和鲁侯。孟懿子不好公开反悔,进而态度暧昧,纵容公敛处父抵抗鲁定公大军。郕邑异常坚固,久攻不克,于是“隳三都”不了了之。孔子的计划,就毁在了自己的学生孟懿子手中。三桓不久就驱逐了孔子,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

四.三桓的灭亡

孔子“国人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的主张,以及后来的“隳三都”,虽然有力的打击了三桓,但从后世角度看,是纯粹的守内虚外,宁与友邦、不予家贼的办法。春秋战国是大争之世,拆毁了高大的城墙,虽然打击了家贼,但是却也无力阻止外部势力的干扰。况且,“隳三都”变向帮助三桓灭了家臣势力,丝毫没有减弱三桓的实力。

鲁定公死后,其子鲁哀公继位,继续被三桓欺压。此时,三桓的领头人是孟懿子之子,孟武伯。鲁哀公有一次问孟武伯:“我会善终吗?”结果孟武伯冷冷的答道:“臣不知”。隐忍了二十多年后,鲁哀公决定联合东南强国越国,绕开三桓和越国会盟。会盟是非常屈辱的,鲁哀公如同臣属般为越王开道,并请求联姻。而越王傲慢的走在鲁侯身后,如同主君。鲁哀公二十四年,季桓子的儿子季康子去世,鲁哀公趁此机会准备联合越国讨伐三桓。结果,越国还没出兵,三桓就如同他们的祖先驱逐鲁昭公那般,驱逐了鲁哀公。鲁哀公最终死在了国外。三桓又立了鲁悼公,此时,三桓大,鲁如小侯。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强势的三桓,居然突然无缘无故的消失在了历史上。在鲁悼公的孙子鲁穆公继位后,公室重新掌权,鲁国历史上再无三桓记载了。鲁穆公用了什么手段灭了三桓吗?为什么史书上对这段历史记载不详呢?

历史永远没那么简单。大家都熟知的一段历史是,鲁穆公时期,齐国大规模进攻鲁国,而鲁国人名将吴起杀妻求将,大败齐军。其实,齐国这次攻占了鲁国大片领土,其中就包括了孟孙氏的郕邑,叔孙氏的郈邑。也就是说,孟孙氏、叔孙氏被齐国抄了老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鲁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季孙氏是季桓子的孙子季昭子,之后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小国,费国。也就是说,季孙氏独立了。到了战国时期,这个费国依旧存在,是淮泗十二小国之一。鲁穆公虽然恢复了权威,但是代价是惨重的,从此鲁国彻底沦为小国,领土只有曲阜周围的国土。六代以后,就被楚国灭亡,祭祀断绝。

总的来说,鲁国的“下克上”历史悠久,几乎伴随了鲁国春秋的历史。而多代鲁侯与三桓的争斗,大大消耗了鲁国的国力,使得这个西周大国一直难于发展和进步,逐渐沉沦。至于鲁穆公时代,是否与齐国达成了某种默契,坐看孟孙氏、叔孙氏的封地被齐国夺走,从而使得鲁国国君权得以恢复?这个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