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功臣?第一罪臣?都不是,他只是“牺牲品”和“替罪羊”。

第一功臣?第一罪臣?都不是,他只是“牺牲品”和“替罪羊”。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一则消息震惊了整个朝堂,在康熙朝前中期叱咤风云的权臣索额图,竟然被康熙皇帝活活的饿死了。

此时所有的官员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回想十多年前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索额图党政多年的明珠倒台了,同样是结党营私,同样是贪污腐败,同样是协助皇子夺嫡,那时的明珠仅仅是被康熙罢官留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官复原职。而对于索额图,康熙皇帝竟然用到了如此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这本就与康熙一贯倡导的“仁德”理念相违背,更为重要的是,索额图以及整个赫舍里家族都是有大功于大清王朝,更是有大功于康熙皇帝本人,以如此的结局收场,不免让人感到的是万分的惊恐与疑惑。

康熙皇帝如此的处置索额图,并不单单的是因为他的感性战胜了理性,因为愤恨而为之,真正的原因在于此时的康熙更需要索额图成为“牺牲品”和“替罪羊”,来扛下所有责任,换句话说,索额图这是在替人背下了所有的“黑锅”,而“甩锅”的人便是康熙皇帝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擒鳌拜的第一功臣,更将赫舍里家族的权势推向了巅峰。

索额图,索尼的第三子,也是整个赫舍里家族第三代的“掌门人”。

赫舍里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是索额图的叔爷爷,也是索尼的叔父赫舍里·希福,早年与索尼的父亲硕色率部归降了努尔哈赤,因其精通满、蒙、汉语言文字,进而成为了努尔哈赤的重要智囊,经常被委以外交出使的重任。

赫舍里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便是索额图的父亲索尼。

索尼先后侍奉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任君主,资历深厚、德高望重,又是公认的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在顺治皇帝临终前,将索尼任命为“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辅大臣,全力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但是索尼由于年老多病,并没有很好的发挥首辅大臣的作用,进而间接性的促成了鳌拜一人专权的局面。然而,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索额图大哥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为皇后,使得整个赫舍里家族的利益与皇家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六年(1667年),伴随着索尼病逝,整个赫舍里家族“掌门人”的重担也就落在了索额图的肩上。

而在索尼去世前,做了两个对于康熙皇帝最终能够顺利除掉鳌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安排:第一,临终前极力号召朝臣们劝谏康熙皇帝亲政;第二,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辞掉大学士、吏部侍郎等一切职务,担任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

此时的索额图不仅是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的首领,以确保康熙皇帝的绝对安全,更是在康熙和孝庄太后的授意下,成为了康熙招募的那些所谓“布库少年们”的总教头,负责训练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到了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假借议政之名招鳌拜来到武英殿,这是一个已经为鳌拜所精心设计好的圈套。

索额图站在殿外,谎骗鳌拜让其交出了随身的佩刀。而在殿内鳌拜,所坐的椅子一条折腿被虚掩,鳌拜喝茶的茶碗也早已在开水中煮了一个时辰,这些也都是由索额图事前准备好的。果然,毫无防备的鳌拜反应不及,茶碗落地,人仰马翻,索额图更是指挥现场的布库少年三下五除二直接控制住了鳌拜。

鳌拜就这样被智擒了。随即康熙皇帝宣布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念起功勋卓著将处死改为了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除掉鳌拜,康熙就此战胜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个重要对手,康熙皇帝得以将朝政大权收归到自己的手中。而对于在整个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了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作用的索额图,康熙皇帝予以的丰厚的封赏,重新升任其为大学士,索额图就此成为康熙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索额图以及整个赫舍里家族再次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皇帝生下了嫡子胤礽,但是赫舍里皇后因为难产,于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便撒手人寰了,在此之后康熙将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给予了胤礽。同时也是鉴于整个赫舍里家族特别是索尼、索额图等人,在此之前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这也使得整个赫舍里家族与康熙皇帝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索额图在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征讨噶尔丹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的索额图权倾朝野、风光无限,而整个赫舍里家族在他的带领下,也成为了康熙朝前中期最为显赫的家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谓“成也太子,败也太子”,索额图最终因为胤礽而身败名裂。

康熙皇帝自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那一天起,就对胤礽怀抱着极大的期望,他非常希望胤礽能够不断成长,进而承担起统治和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成为一名合格的君王,康熙为此可以说是花费了半生的心血。

然而最终的结局令康熙极度的伤心而又失望,太子胤礽非但没有按照康熙所设计预想的那样成为自己合格的继任者,反而是毛病和问题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最先察觉到太子的异常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此时,康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与三阿哥胤祉共同探望病中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胤礽不仅遭到了康熙的训斥,还被直接撵回了北京。也就是从时候开始,康熙发现了胤礽正在不断的变“坏”。

首先,是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

实际上,历史上的康熙还算是节俭的,除了后妃的数量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排名首位,其他方面康熙过的并不奢侈。然而太子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等方面,比康熙所使用的还要贵重。

其次,胤礽开始变得非常的贪婪。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的暗示官员们主动向其行贿,并安排其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以及步军统领托合齐等

心腹人员以及自己的下属,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

再次,就是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

所有的皇子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主要原因便是太子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让朝臣对其是怨声载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康熙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在回想到底是哪一步的失误让太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先想到的是太子胤礽的老师们。

康熙皇帝先后给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汤斌、熊赐履,这四个人不仅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更是朝堂之上的能员干吏,并且皆以勤政清廉著称。

所以原因不在胤礽的老师们身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会不会是胤礽的养母荣妃马佳氏呢?

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去世后,康熙皇帝将太子托付给了荣妃马佳氏进行抚养。

荣妃马佳氏是康熙初年最受宠的妃子,她十年内先后为康熙生育了五男一女,尽管最后只活下来了皇三子胤祉以及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但是足可见其受宠的程度。

况且,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更是深明大义,远嫁漠北蒙古札萨克多汗部,为了维系大清王朝与漠北蒙古的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皇三子胤祉自也不用多说,是所有康熙皇子之中,读书最多,也是学问最大的,他通古博今、知书达礼,典型的学究派。

所以胤礽也不会是受到了荣妃马佳氏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皇帝数遍了太子身边的所有亲近之人,最终把目标定在了索额图身上。

索额图是赫舍里皇后的亲叔叔,也是太子胤礽的叔姥爷,本就与胤礽关系非常的密切。而索额图也正是利用这一层关系,将胤礽变为了自己夺取政治利益的工具。

而他的竞争对手明珠,他的堂侄女也嫁给了康熙皇帝,即皇长子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明珠也进而成为了胤褆的积极支持者和拥护者。

就这样,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个集团持续不断的党争,已经逐渐演化为了各自扶保者的皇子之间夺嫡之争,弄得朝堂上本就乌烟瘴气,令康熙皇帝极度的不满。

康熙皇帝首先处理的是明珠,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时候,明珠就为直隶巡抚于成龙(这个于成龙是“小于成龙”,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是“大于成龙”)举报其伙同党羽余国柱卖官鬻爵,进而为康熙皇帝罢官留用。康熙皇帝对于明珠的处罚是非常轻的,一方面,明珠是康熙一手提拔培养的官员,加之明珠也是同样的功劳显著,康熙已然是手下留情了;另一方面,皇长子胤褆鲁莽、轻浮,本就不在康熙的考虑范围内,因而对于他的支持者也就选择了从宽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对于支持太子的索额图,康熙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来,并且是愈演愈烈。

要知道,康熙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和半生心血都倾注在了胤礽身上,见到如此让他感到无比失望的胤礽,康熙将所有怒火和怨恨全部倾斜到了索额图的身上,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索额图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圈禁,进而被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

康熙认为是索额图带坏了胤礽,更认为是索额图的教唆才使得自己对于太子胤礽这三十年的培养功亏一篑,曾经的显赫一时的权臣,最终就以这样耻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四十七年(1708),已经过世的五年的索额图,因为胤礽,再次被扣上了“本朝第一罪人”的帽子。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希望胤礽能够有所警示,重新审视自己。

但是面对自己非常敬重的叔姥爷以这样非常屈辱的方式被康熙处死,太子胤礽反而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时候康熙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爆发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年的热河秋闱过程中,康熙非常喜爱的皇十八子胤衸不幸去世,胤礽再一次的表现出了毫无同情之心,在康熙以及所有皇子都对胤衸的死表示叹惋的时候,只有胤礽毫无悲伤之意,康熙痛斥其“毫无骨肉兄弟情谊”。而更为康熙所震怒的是,康熙发现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营帐,向内窥视,康熙瞬间想到的是胤礽会有图谋不轨之意。

于是,康熙当机立断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这也就是“康熙一废皇太子”事件。

此时的康熙皇帝在愤怒之余,将已经去世五年的索额图再次搬了出来:

“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

在批判索额图的同时,康熙将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的帽子,扣在了索额图的头上,并且将其全部的功劳和功绩予以了抹杀,索额图也就此身败名裂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为了政局的稳定,特别是平息皇子夺嫡造成的不良影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重新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此时的康熙仍然对胤礽抱有希望。但是胤礽的表现最终还是让康熙由失望变为了彻底绝望,胤礽非但没有任何悔改之意,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在“托合齐会饮案”后,胤礽第二次为康熙所废黜,而这也是他被彻底的废黜了皇太子之位,进而被圈禁终身,直至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太子胤礽的没有按照康熙预想的方向发展,反而变得是越来越“坏”,真的全部都是索额图的原因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抛开胤礽自身的能力、品质和品性不谈,最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便是康熙皇帝自己了。一方面,康熙过早的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在这样“拔苗助长”的环境下,胤礽的品行和心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与发展,造成了胤礽自身条件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便是康熙皇帝极大的忽视了其他皇子们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康熙皇帝过高的估计了心性,过高的估计了太子的人性,过高的估计了其他皇子们的人性,也过高的估计了朝臣们的人性,才最终导致了太子胤礽的悲剧。而在这一点上,康熙是要承担最为主要的责任的。

或许是已经明白了这一点,也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但是贵为皇帝的他和贵为储君的胤礽都不能去承担这个责任以及面对这些必然的结果,毕竟,这牵扯到的是皇家的威严和帝位的稳固,索额图也就成为“替罪羊”,他要替康熙、替胤礽扛下所有的责任罪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这仅仅是索额图被康熙用如此残忍的方式处死的原因之一。

就在索额图被康熙处死的当年,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为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此时的康熙终于明白了鳌拜的功绩与付出,但是碍于情面,并没有直接为鳌拜平反,而是用这样的方式隐约阐述了自己悔意。

作为皇帝的康熙不会犯错,鳌拜也没有错,那么错的人就只有擒拿鳌拜的索额图了,也正是因为只有否定了索额图,才是对于鳌拜功绩的肯定,才能为康熙自己的后代平反鳌拜做好铺垫,而这个时候索额图再一次的被牺牲掉,也就成为了必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索额图,他曾经的“第一功臣”,最终也被打成了“第一罪臣”,而他的对与错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无论如何他都要面对被处死的结局,他只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和皇权统治的“替罪羊”,索额图在搭上自己性命的同时,自己也是身败名裂,被永远的钉在了大清王朝的历史耻辱柱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