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智慧:观人看5点,便知此人是不是大才,能不能为你所用

曾国藩智慧:观人看5点,便知此人是不是大才,能不能为你所用

常言道:“知人善任”,“知人”是“善任”的前提,考核人才是任用人才的基础。

曾国藩考察人之法

考察是知人善任的基础,考察准确,用人才能得当;考察失真,用人必然失误。当年尧帝想找一个帝位继承者,四方诸侯一致推荐虞舜。尧帝为了考验他,就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女儿那里来考察舜的德行。尧帝经过三年的实践考核,才正式确定用舜。

明代少保(中央一品大员)胡世宁,执掌都察院事务。他考察官员喜欢私访,并亲自接触官员,他认为:只按评语评定政绩,那往往会毁誉失真,况且评语所反映的情况也不一定真实。

曾国藩认为,要对下属的办事情况和言论情况同时进行考察。他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通过建言,上司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也可以借此观察下属的才识程度。

在一份奏折中,曾国藩提出了甄别人才。甄别就是考察,目的是“去其稂莠”。

不加考察或甄别,而对那些不投在上者之所好的人才,不加培养,不加使用,固然是对人才的浪费;不加考察或甄别,而单凭在上者的爱好或印象保举和超擢,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当作人才来培养和使用,必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这种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曾国藩观人要五到

曾国藩对于僚属的贤否、事理的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而且,他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人的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事、待人等等方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他指出:择取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有节操而没有官气,条理清晰而不说大话。

办事的方法,首要的是能够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所谓身到,即作为官吏对于人命案、盗窃案必须亲自进行勘验,并且亲自到乡村巡视;作为将官则必须亲自巡视营地,亲自察看敌情。

心到,即凡事皆须仔细分析大条理、小条理、起始的条理、终结的条理,分析其头绪,再综合其类别。

眼到,就是要专心细致地观察人,认真地阅读公文。

手到,就是对人的长处短处,以及事情的关键,勤做笔记,来防止遗忘。

口到,就是在使用他人做事的,既要有公文,又要苦口婆心地叮嘱。

“五到”察人

曾国藩说: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

如何长期考察一个人小故事:

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的国卿,很有政治眼光和魄力。他曾让善于相面的晋国名士姑布子卿给儿子们相面,姑布子卿认为“无为将军者”,不会有什么前途。简子很失望,姑布子卿劝他不要泄气,说途中曾经见过一人,好像是他的儿子。召来一看,原来是奴婢所生、但智勇过人的庶子赵毋恤(即赵襄子)。一见到无恤,子卿立即站了起来:这就是未来的正卿啊!

为进一步考察,简子将日常训诫言词写在竹简上,交给儿子们。三年后,简子向儿子们问起戒训,大家一句也想不起来,竹简也早已不知遗失于何处,只有时刻将竹简藏于衣袖之中的无恤对答如流。

又有一次,赵简子告诉儿子们:我在常山藏有宝符,你们谁能找到谁就有赏。常山据说在今天河北曲阳西北,结果,其他几个儿子无一例外地空手而归,只有无恤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他找到了简子的宝符:从常山居高望去,代国尽收眼底,代国便是我们的囊中宝物。

经过长期细致地考察,赵简子最终废长立幼,改立无恤为世子。赵襄子果然不凡,后来,在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保卫战中,联合韩、魏,一举灭掉了当时很有实力的智氏,并三分其地,最终促成了三家分晋历史局面的形成,也就此拉开了七雄争王的战国历史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