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阿富汗死亡大撤军:1.6万人最终只一军医,活着回到了印度

英国阿富汗死亡大撤军:1.6万人最终只一军医,活着回到了印度

【苏联喋血阿富汗】第01节

阿富汗这个国家,位置很特别。北边是中亚,西边是伊朗高原,东边是南亚大陆。阿富汗这个地区,就成了任何一个强势的北方或者西方民主,进入南亚大陆民的必经之路。

阿富汗的干旱、兴都库什山的重峦叠嶂地形,又让这里的原著民,习惯了自力更生,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体系。

尤其是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后,部落酋长和毛拉,成为山村的实际控制人。

阿富汗的权力,从来就不在国王的手里,而是在那些部落领袖的长巾下。

阿富汗虽然在坡子英雄帖木儿帝国解体之后,才独立建国。不过却是一个王权不出首都的部落联合体。

阿富汗王国的存在,完全依赖强势的国王。但是只要强势的国王咽气,各地王子、总督、部落酋长,必然大杀四方,强者胜出,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所以,亚洲的十字路口——阿富汗,总是内乱不断,因此也会引来外患。事实上,阿富汗尽管没有建立强大的王权,但阿富汗人却骁勇善战,从亚历山大帝时期,阿富汗人就一直在入侵着南亚大陆,中亚阿姆河流域。

尤其是印度,帖木儿汗国之后,阿富汗人长期控制着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的普什图地区,甚至于北印度。直到英国人来后,在逐渐的被驱逐。英国人将边境线不断的往西推进,最终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线。

阿富汗和沙俄帝国的碰撞,是伴随着英国人在印度的扩张而来的。

沙俄彼得大帝就曾给后世子孙留言: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他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

彼得大帝还规划了三条南下路线: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高加索-波斯,中亚-阿富汗。中亚南下阿富汗到巴基斯坦,则是最近的路线。谁控制了阿富汗,谁就控制了亚洲的咽喉。

因此,沙俄、苏联人从来就没有真正放弃过,对于阿富汗的幻想。

19世纪30年代,沙俄和英国在争夺阿富汗的势力范围这个问题上,已经变的不可调和,非此即彼。

1835年,阿富汗人多斯特·穆罕穆德在阿富汗杜兰尼王朝支离破碎的内战中,统一了部落势力异常强大的阿富汗。

多斯特是一位很有梦想和才干的国王。但正当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阿富汗时,却遇到了北方的俄罗斯人、西边的波斯人(俄罗斯人扶持)、东方的英国人的威胁。其背后,实际上是沙俄和英国,在争夺阿富汗的控制权。

沙皇扶持波斯人。他的军事顾问团为波斯培训了大量的近代化军队。而英国人则扶持阿富汗前朝王子舒佳,以锡克人为主的2万大军,虎视眈眈。1834年,舒佳的2万大军,在阿富汗东部战败,被赶了出去。

1837年,波斯人在沙俄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下,3万波斯大军,入侵阿富汗,结果却陷入了僵持,沙俄军事顾问团团长都被打死了。

而英国人的连哄带骗,加威胁,波斯大军只好撤兵。阿富汗人将波斯人赶了出去。

但是多斯特国王,还是不愿接受英国人过分的要求。

1840年,英国人只好自己亲自出手,打着护送前朝国王儿子舒佳回国,派了一支1.7万人的远征军,开始入侵阿富汗。

贫穷落后的阿富汗,向沙俄求援,结果沙俄却认怂了。阿富汗人只能自己扛。英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逃亡的国王多斯特,只身前往印度和英军谈判,却被扣留了。

英国人这种小人行径,激发了阿富汗人的愤怒。国王多斯特的儿子,25岁的阿克巴汗率领阿富汗部族武装,四处出击。

他用人海战术,以巨大的牺牲,将英国人打怕了。各地驻军先后失去控制,连喀布尔的英军都陷入了重围,再不走就要全军覆没了。

而印度斯坦的英军,又被部落武装阻击在路上,根本没办法深入阿富汗救援,只能选择在1942年大撤退。

阿富汗人一边追击,一面设伏阻击,在逃往印度的路上,成为英国远征军的死亡大撤军。1.6万人最终只有一个军医,侥幸活着撤退到了边境。

这次战争,阿富汗人勇落后的部落武装,第一次让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遭受如此巨大兵力损失。英军损失3万多人。此后的30多年里,英国人不敢加兵阿富汗。

1840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朝一败涂地;1840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阿富汗不仅打赢了,还让英国远征军全军覆没!

(未完待续,喜欢就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