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北宋罢相必须其他宰相签字,赵光义因此成就了一个唯一

听说北宋罢相必须其他宰相签字,赵光义因此成就了一个唯一

当在古代中国,说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第一个联想到太监的肯定是明朝那些事看多了,第一个联想到一字并肩王的肯定从小就翻隋唐英雄传,而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所谓一人即指君王,所谓万人当然不是指一万个吃瓜群众,而是泛指百官。这些君主的手下,百官的首领,被统称为宰相,在历朝历代这些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有各式各样的学名,从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的变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官衔民众似乎渐渐没了相字,这其中蕴含的规律就是相权与皇权的博弈。

要说历朝历代士大夫之盛,莫若宋朝,然而宋朝又脱胎自五代十国这个军阀割据的时代,为了抑制嚣张跋扈的大帅,文官势力自然抬头,心理早就种下了阴影的老赵家,想着黄袍既然能披到武将的铠甲上,未必就不能被披到文人的紫色大袍上。

为了抑制武人失势后的文人权力膨胀状况,赵宋王朝首先就拿百官之首开了刀。自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时开始,相的权力就被逐渐拆分。到了北宋虽然都是相,但其中的职权地位却大有不同。

宋初制度脱胎于晚唐、五代。中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全名叫做中书门下,简称政事堂,江湖艺名东府。其长官叫做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

但是中书令这个最为根正苗红的中书长官头衔自从后周的中书令冯道死后就被当做亲王勋贵的荣誉头衔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冯道是最后一个被当做宰相任命的中书令。即使是侍中,从太祖朝到神宗朝,拜侍中的也只有范质、赵普、丁谓、冯拯、黄中庸五人。铁打的政事堂,流水的同平章事才是中书日常。所谓的同平章事,全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一种低级差遣职衔,这也是北宋大多数宰相的职衔。要弄明白什么是差遣职衔我们就还得弄明白什么是官,什么是职。简单来说官用来领工资,职用来荣誉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说中书令是官,大学士是职,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业绩好的官员,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选择一到两项进行擢升。

我们同样知道明代大学士头衔是入阁辅政,成为宰辅的标配。但其实唐宋就有大学士的身影在宰相岗上发光发热了,就拿宋代来说宰相有时也会兼领大学士头衔。

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就算是同平章事之间也能分出个高下。当同平章事兼任集贤殿大学士,他就是集贤相;当同平章事兼修国史时,他就被称作史馆相;当同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他就是昭文相。这中间的升迁从同平章事到集贤相到史馆相再到昭文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场晋级路,并不是所有同平章事都能兼馆职,而最上级的昭文相也是少之又少,它被称为首相、上相,它的出现往往也能和上文提到的侍中挂钩,范质、赵普、丁谓等五人都在官拜侍中的同时获得了昭文馆大学士的高级职称。

至于晚唐以来威权最重的使相也就是节度使加宰相衔的组合,因为赵匡胤几碗黄汤喝掉了打天下兄弟起家的资本——兵权,节度使也就成了终身荣誉奖,和前文所说的中书令成了一个性质的存在,既然节度使掉价,使相自然也就不再炙手可热。基本上退化成了没有具体权力,王公勋贵用来彰显圣眷正隆的存在。喂一次例外还发生在第二代皇帝赵光义身上,当时作为使相的他成为了宋太祖赵匡胤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要想罢免现任宰相就必须同为宰相的同僚签字画押,为了罢免前朝遗物范质等人,换自己的赵普上台,才让拥有使相头衔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宰相来签署敕令。

赵光义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正职宰相,宋时宰相其实有正副之分,参知政事作为副相的崛起其实也是两宋相权分裂的一种表象。最初参知政事只是宰相助理,连办公地点都不在政事堂。它的发迹其实得益于上文提到的赵普,因为赵普专相,宋太祖赵匡胤觉得他有擅权的可能,为了抑制一人独大的情况,才提高了参知政事的权力,使它可以和正相一样轮流知印、押班、奏事。赵普下台后,参知政事作为抑制正相权力的一种存在也失去了政治意义,。直到参知政事吕端升任宰相后为还是参知政事的寇准奏请提升权力才逐渐恢复,而其作为传统相权分割者的特殊功能也在历次改革新政中发挥了杰出作用,范仲淹、王安石都是在参知政事的任上开启了改革。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宰相以外,宋朝还有其他的相发挥着功能性的作用。比如五代以来设置三司,包括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三司合起来又被称为计省,长官被称作三司使,又被叫做计相。本质上他们也起了分权的作用,三司大量的侵夺了户部、工部的职能同时也意味着中书的权力受到了制约。而翰林学士作为草拟皇帝重要诏令的秘书,也被称为内相,他们更接近君主,能够在一定程度隔断外廷的影响,支援内廷做出决策。

宋朝时期,是中央集权继续深化的时期,也是相权深化分立的时期。宋代宰相多是差遣,通过扩大差遣范围,架空原有机构,实现中央集权,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宰相的威望,同时一边设置副相,一边还用枢密院、宣徽院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力。以东府夺吏部、刑部之权,以三司使夺户部和工部之权,以西府夺兵部之权,三省六部被架空的过程其实是全新相权的演绎。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