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直隶(河北)省军阀派系割据始末

民国时期,直隶(河北)省军阀派系割据始末

北洋军阀(正统)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16年9月)【北洋军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的称呼。 ​​​​

主官:

张锡銮(1843年-1922年),字金波,又作金坡、金颇、今颇,浙江钱塘人,生于成都。前清官僚。

任期内,通电全国,称废省改道有三大利,请求"先从直省实行,为天下倡",但其"废省改道"的主张未能实行。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人。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袁世凯死后,成为北洋直系军阀领袖。

任期内,南方爆发“二次革命”,冯国璋受命出任江淮宣抚使率部由津浦路南下讨伐革命党。

赵秉钧(1859年2月3日-1914年2月27日),字智庵,河南汝州人。北洋文臣,中国近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朱家宝(1860年-1923年9月5日),字经田,云南华宁人。前清官僚。

任期内,支持袁世凯称帝,袁称帝后受封一等伯。

北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9月-1924年11月)【直系军阀】北洋军阀嫡系分支,因该派系首领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富庶的长江流域,并得到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势力仅次于皖系军阀。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争爆发,冯国璋为段祺瑞所迫,辞去副总统一职,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后同派系曹锟、吴佩孚崛起,旧系人员均被整合同化。【新直系军阀】北洋军阀嫡系分支,源于北洋第三镇,内有保派(曹),洛派(吴)之分。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锟、吴佩孚崛起,于1920年7月直皖战争,联合奉系击败皖系势力,战后与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权。又于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击败奉系,势力达到巅峰。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新直系战败,被迫退出中枢。后吴佩孚虽借鲁豫战争、国奉战争再起,但不久又为北伐军、国民联军及奉系夹击,派系瓦解。

主官: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直隶天津人,北洋新直系领袖,新直系保派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

任期内,1917年,由段祺瑞任命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讨伐张勋的复辟军队。1918年,率部南下,连克岳州、长沙、衡阳。但因未获实惠,遂托病返津,反对武力统一。1920年,与奉系张作霖合作击败皖系军阀,共同取得北京政权。1922年4月,对奉系宣战,获胜后独掌北京政权。1922年6月,逼大总统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职,为其当总统作准备。1923年6月,以断绝黎宅水电手段,逼走黎元洪。

王承斌(1874年8月21日-1936年2月15日),字孝伯,满族,奉天宁远人,北洋新直系头目,新直系津派首领。

任期内,因被吴佩孚免去第二十三师师长兼职,而对其暗生恨意。1924年5月,开始秘密联系倒吴同盟。10月,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共同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

北洋皖系过渡期(1924年12月)【皖系军阀】北洋军阀嫡系分支,因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并在地方上取得督军团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新直系和奉系合作,击败皖系军阀,段祺瑞被迫下台,退出中枢。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战争爆发,皖系卢永祥(浙)为新直系齐燮元(苏)、孙传芳(闽)等击败,皖系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主官:

卢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振河,字子嘉,山东济南人。皖系军阀头目,直皖战争后,皖系重要军事支柱。

北洋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5年1月-1925年12月)【奉系军阀】北洋军阀旁支,源于清末奉天旧军,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今辽宁)人而得名。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击败新直系,与国民军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权。1925年10月,浙奉战争爆发,苏皖奉系势力为东南新直系残余击败,撤离东南。1925年11月,鲁豫战争爆发,奉系张宗昌(鲁)得新直系吴佩孚相助,击败国民二军岳维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同月,奉系陆大派首领郭松龄反奉,致使奉系势力元气大伤。1926年5月,南口大战爆发,国民军系被迫退往绥远等地,直奉扩大声势,再次掌控北京政权。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发,奉系被迫退回东北,张在撤退途中为日军击毙,其子张学良即位,后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易帜,派系蜕变为国民党东北军系。

主官: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直隶枣强人。北洋奉系军阀头目,后为抵御国民军系,与鲁省奉军张宗昌部联合,组建直鲁联军。

任期内,与郭松龄、冯玉祥结成反张(张作霖)密盟,宣布脱离奉系,转而拥护段祺瑞,并电劝张作霖下野。1925年12月,冯玉祥统率国民军进至直隶省落垡,要求假道出关,李景林认为冯军来意不善,便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并自任总司令,张任副司令,进攻冯玉祥所统率的国民军。

国民军系统治时期(1925年12月-1926年3月)【国民军系】​​​​由新直系冯玉祥、孙岳部及陕军胡景翼等部组成的松散联盟。该集团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发动政变,致使新直系战败。并通过大肆收编新直系残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战争爆发,国民二军得国民三军相助,击败镇嵩军,占据豫省。1925年11月,鲁豫战争爆发,国民二军战败,派系瓦解。奉系郭松龄受冯鼓动,发兵反奉,建立东北国民军,旋即兵败,其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系,为国民四军。1926年1月,直鲁联军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系,为国民五军。1926年5月,南口大战爆发,国民军系各部溃败,主力被迫退往绥远等地。国民四军加入新直系吴佩孚部。1926年9月,冯玉祥回国于五原誓师,借北伐战争再起,后派系蜕变为国民党西北军系。

主官:

孙岳(1878年-1928年5月27日), 本名孙耀,字禹行,直隶高阳人,国民军系(三军)首领。

任期内,1926年1月,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孙岳代理国民军总司令,抵抗奉、直军阀的联合围剿。

奉系旁支直鲁联军统治时期(1926年3月 - 1928年6月)【直鲁联军】为了共同对付国民军系,盘踞直隶的李景林和盘踞山东的张宗昌于1925年12月将所部联合,改称“直鲁联军”。郭松龄反奉失败后,张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松龄的暧昧关系,派张学良将李景林军缴械改编,委褚玉璞为直隶督办。从1926年6月,直、鲁联军就专指张、褚的军队。 ​​​​二次北伐中,直鲁联军遭重创,在撤往关外途中,又为奉系张学良所忌惮,遂在南北夹击下,派系瓦解。

主官:

褚玉璞(1887年-1931年),字蕰山,山东兖州人。直鲁联军头目。

任期内,1926年12月,出任前敌总司令,率直鲁联军南下。1927年3月,张(宗昌)、褚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褚回徐州,张归济南。旋褚受命将通蒋之军长毕庶澄诱济捕杀。1928年5月北伐军攻克济南。张、褚北逃冀东,要求出关。张学良以该军纪律太坏,严予拒绝,并与白崇禧配合解决直鲁残部于冀东地区,张、褚走投无路,改装渔民亡命大连。

晋绥军统治时期(1928年6月-1930年9月)【晋绥军】源于清末山西新军第85标、第86标,在北洋时期稳步发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战争占据华北地区。1930年3月,中原大战爆发,晋绥军遭重创,其残部为东北军改编;后阎锡山借抗战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义等人脱离),实力有所下降;终在解放战争中,被消灭。

主官: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启予,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晋绥军早期将领,中原大战后,脱离晋绥军。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县人。原国民三军头目,孙岳死后,徐率部投阎锡山,加入晋绥军体系。

东北军统治时期(1930年9月-1935年6月)【东北军】由北洋奉系军阀易帜而来。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东北军支持蒋中正,战后控制华北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事集团。1931年,张学良为讨伐叛军石友三部,再次抽调东北军精锐入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因张判断失误,消极处理事变。致使东北局势混乱,部分中高层将领投敌,虽后期有关外军民自发组建义勇军积极抗日,但仍无法收回东北。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陕军杨虎城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事变后,张遭蒋中正软禁;东北军随后在抗战过程中,逐渐为中央军系同化。

主官:

王树常(1885年9月11日-1960年4月8日),字霆午,辽宁辽中人。东北军将领,深受张学良信任。

于学忠(1890年-1964年),字孝侯,山东蓬莱人。东北军核心将领,张学良重要助手之一。

张厚琬(1886年-?) 字忠荪,河北南皮人。东北军将领。

商震派晋军统治时期(1935年6月-12月)【商震派晋军】中原大战后,晋绥军余部为张学良改编,商震为晋绥军嫡系所排挤。于是,早有独立之意的商震就势借口奉蒋介石中央之命,出兵拦截举兵进攻张学良的石友三部,率旧部高、黄两旅及军校学员共9000余人,出娘子关,东开河北,脱离了他赖以发迹的山西。商震在脱离晋系后,在蒋介石、张学良的支持下,仍领有第三十二军军长一职,并迅速将所部扩编为三个师,两万余人。

主官: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启予,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商震派晋军首领。

宋哲元派西北军统治时期(1935年12月-1937年7月)【宋哲元派西北军】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全军二万二千人,军部驻山西阳泉。1932年8月,在张学良的大力推荐下,宋哲元被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瓦解,其残部由二十九军收编。宋哲元征得中央同意后,将二十九军扩充为四个师,六万多人,成为华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轩,山东乐陵人。原西北军五虎之一,中原大战后,逐渐自成一系。

冯治安(1896年-1954年),河北故城人。宋哲元派西北军将领。

抗战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主官:

鹿钟麟(1884年-1966年),字瑞伯,河北定州人。原西北军五虎将之一,冯玉祥后期重要助手。

庞炳勋(1879年10月25日-1963年),字更陈,河北新河人。西北军旁支,原国民三军将领。

马法五(1894年-1992年),字赓虞,河北高阳人。西北军旁支,原国民三军将领。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2月)

主官:

孙连仲(1893年-1990年),字仿鲁,河北雄县人。原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

楚溪春(1896年-1966年),原名河,字晴波,河北蠡县人。晋绥军十三太保之一。1946年大同防卫战中以一个基干步兵师为主力,坚守45天,抵挡住了聂荣臻、贺龙两部十万人的攻击,一时名声大震,被傅作义邀请出任河北省主席,1949年2月,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