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背景相同,性质相似,结局大不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背景相同,性质相似,结局大不同

19世纪中叶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

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制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国门。

在中国,其标志是鸦片战争。

在日本,标致就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东来叩关。

两国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中日两国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为了救国救民、中日两国在自己的国家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活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1898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两次运动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相同之处

1、历史背景大致相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

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黄金的大量外流,经济的日趋恶化,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在外来的侵略中,西方侵略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的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就是在国家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的这样一个背景下爆发的。

2、改革的性质宗旨相同

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其中,虽然经过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大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

特别是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厂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

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

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

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两国维新派都力图通过维新改革现状,使自己的国家走向强大。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增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收回国家主权,以成为近代亚洲独立自主的国家。

3、改革的内容大体相同

从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

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明治维新运动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两者改革的内容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是关于社会体制、社会制度的改革。

4、改革的实行方式相似

从运动的实行方式来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实施,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精英,拥簇着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在政坛上进行改革。

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一个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实现自身抱负。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分析

中国维新派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曾经说过:

“日本变法收效最快,制度最完备,是中国最好的典范。……如能效仿之新政,中国变法所获之成果,就又可能事半而功倍。”

在他看来,只要以明治维新为模式,变法维新就能成功。

但是,出乎中国维新派的意料,1898年戊戌变法却遭到了失败。

就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当时国内的各基本方面来看,有相同之处,按维新派的想法戊戌变法可以借鉴明治维新,但是两者之间有许多根本之处不同,也恰恰是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1、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处于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下。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日本内政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说:

“英法俄的对立……使各国的魔手相互收到牵制。美国的内战及善后工作,使他没有余力在东方发动侵略。这一切都有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

英国和法国把自己在远东的重点放在中国,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从日本调走了他们驻军。

其他西方列强对日本又有各自的打算,因而未能采取联合干涉的行动。

日本维新派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几乎是在没有多大外界阻力的情况下,比较顺利地进行了维新运动。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极端险恶的。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的任何变动,都会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他们决不会袖手旁观。

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遇到了极大的外部阻力,即使不遭到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也会受到帝国主义的干涉。

因为帝国主义不会放弃在中国已获得的政治、经济、外交权力,决不会让中国成为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维新派希图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推行变法,就变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2、社会结构大不相同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推翻封建制度。

在这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而资产阶级势力却比日本要弱得多。

日本明冶维新前,封建制度危机四伏,封建营垒急剧分化。

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分崩离析。

其他西南各藩,从藩主大名到下层武士以及一批宫廷贵族都背离了幕府,向资本主义转化。

这样,新兴的地主,商人,中、下层武士组成倒幕联盟,主张推翻幕府统治,并拥有军队,其势力远远超过以德川幕府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

明治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政是可能实现的。

而在中国戊戌变法时,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了完整的封建体系,根深蒂固。

在中国要冲破这个封建主义罗网,无疑比在日本要困难得多。

当时统治集团中主张维新的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仍然掌握着大权,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斥责为“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

所以说封建制度根本无法触动。

并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很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十分弱小,其上层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具有严重的软弱性,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推行新政必然举步维艰。

3、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和政策的实际作用不同

日本的维新派懂得以暴力摧毁旧的封建政权,他们利用下层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

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这实际上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反,中国的维新派不懂得暴力的重要,根本没有自己的武装,又敌视和害怕人民革命。

所以,戊戌变法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孤立的活动,没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农民起义的配合,没有发动对顽固势力的武力讨伐。

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危急之时,只得求助于封建军阀袁世凯,结果又被出卖。

相反,慈禧却以武力为后盾,发动宫廷政变,轻而易举地囚禁光绪,捕杀维新派,帝党和改良派无力还击,只得束手待毙。

百余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革,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