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在宋朝当官绝对是上辈子拯救了世界,五分钟了解一下

讲真,在宋朝当官绝对是上辈子拯救了世界,五分钟了解一下

对许多人来说,一份朝九晚五,节假日休息,并且工资还不错的工作是梦寐难求的,就更别说“早上一张报纸,下午一杯茶”这种清闲的工作简直是三生难遇,如果问大家理想中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那答案绝对是:高薪酬、高福利、低工时,简单来说就是钱多事少。

如果说钱多事少已经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工作的最好状态,那么宋朝官员一定会对此表示不屑,因为他们往往身兼数职,而且还不用负责职位的工作,皇帝会另外派人去做事,他们只需要每月按时领取俸禄就行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空饷,但这些人并不是我们想象凭借强硬的后台或者大关系在朝廷中挂一个虚职,因为这种吃空饷的行为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的,换言之,并不是官员们想吃空饷,而是皇帝逼着他们这么做。

宋代官员无疑是古代历史上最幸福的官员

可见跟对老板很重要,宋老板不仅主动让下属吃空饷,而且还给予他们种种特权,逢年过节各种金银珠宝那都是该给就给,不怕下属不要,就怕下属不开心,不是看我给什么,而是看你要什么,宋老板的表现可以说非常到位了。

那么,宋朝皇帝为什么要对官员这么好呢?

为了笼络五代十国时期的旧大臣,赵匡胤同他们达成了政治交易

赵匡胤在武将们的拥戴下成为了皇帝,但是少不得也开始犯起嘀咕:这些武官既然能够把他推上皇位,那么也表示他们可以推另外一个人成为皇帝。赵匡胤觉得很难受,所以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然后拉开了他轰轰烈烈的官制改革。

其改革的本质当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所以其采取的是“设官分职、分割事权”的改革方针。经过改革后的官制已经形成了“官职”剥离的状态,并形成所谓的“官不居其职,居官而无权”的行政制度。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宋史·职官志》

“官职”分离让大部分的官员都成为清闲人

也就是某个岗位上虽然有名义上的行政长官,但是这位长官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决策权,本岗位的具体工作已经不再由他来担任,他只是挂一个虚衔,这个虚衔有什么用呢?可以用来表示他的官阶(行政级别),可以多领一份俸禄。这就是上述资料中所说的“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譬如我们最熟悉的古代行政岗位“三省六部”。

三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的行政长官原本是门下侍中,但是经过改制后,门下侍中已经成为了虚职,三省事务已经不再由他来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居官而无权”。而像六部的行政长官原本是尚书令,但是经过改制后也变成了毫无权力的虚职。这就是宋朝特殊的“官职”剥离的行政制度。

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宋史·职官志》

除了把行政长官架空,宋代官制中的“职”也变成了一种荣誉岗位,我们都知道“官”代表的是其品阶和级别,而“职”代表其具体负责的事务。在宋代,“职”变成了一种仅限于好听的荣誉,像内阁大学士、殿学士,诸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或文史馆内的职位统统都成为了授予高级文官的一种荣誉职位,就像我们今天常常听到某个人是某某学校的名誉校长、名誉理事,但实际上他并不管事,和行政权力并没有挂钩。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宋史·职官志》

官员不再负责岗位职责,工作变得很惬意

所以在这样的改制背景下,很多官员虽然是某个行政岗位上的长官、或者被安排在某个职位,但是由于皇帝剥夺了他们的权力,使得他们无法负责与其官位相对应的事务,也就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但是虽然是光杆司令,但官员们该领的俸禄一文不少,该派发的福利也不能亏欠。清代史学家赵翼因此评价说“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实际上说的就是宋朝统治者对上层阶级极尽笼络,对下层百姓极尽盘剥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五代十国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了上层统治的遗留问题,赵匡胤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政权,以及在北宋统一南方后,需要笼络这些五代十国以来就长期垄断着上层统治的士族群体。而不管是“杯酒释兵权”还是官制改革都是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固皇权统治的措施,那么如何让这些士族心甘情愿的交出手中的权力呢?

赵匡胤只有用荣华富贵的去换取,所以赵匡胤在收回武将们的兵权时说:

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懽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于是,用荣华富贵去换取士族武官们手中的权力的政治交易就这样达成了,在收回兵权后,赵匡胤进一步的实施官制改革,架空了官员的权力。那么既然上文谈到宋代“官职”已经剥离并且成为虚衔,那么真正负责行政工作的是哪些人呢?这就要谈到宋代官制中的“差遣”,即一种临时派遣的职官。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职官志》

“差遣制”让宋代的官僚机构空前庞大和臃肿

“差遣”成为了宋代官制中真正掌握权力的人,而“差遣”职官的权力却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形成“官无定职”的现象,因为这些“差遣”都是临时性质的。那么差遣具体指哪些呢?如官职中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的都属于掌握实权的人,譬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等等。

又譬如上文提到的“三省六部”,其真正掌握权力的变成了“判门下省事”和“判户部事”或者“判礼部事”这些经由皇帝差遣而来的官员。自此,宋代官制形成,也因为如此造成了宋代“三亢”中的亢员现象,同时又引发了“亢费”,庞大和臃肿的官僚机构无疑加重了宋朝政府的经济负担。

宋朝官员的福利和特权究竟有多好

上面已经谈过了宋代官制的基本情况,在政治交易达成后,皇帝就需要完成他的承诺,所以宋朝皇帝为这些高级官员们制定了种种的特权。除了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还要在政治上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譬如最有名的就是恩荫制。

恩荫子孙是宋代官员最有实惠的特权,形成了宋代的门阀统治

所谓的恩荫实际上就是让这些高级官员们的直系和旁系子孙直接进入政坛担任官员,相比较于下层寒族苦读十年,经历诸多磨难才能入仕,恩荫无疑是一种极能笼络人心的举措。在恩荫制下,这些高级官员的后代子孙不必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就能直接为官,即所谓“不限才愚,尽居禄位,未离襁褓,已列簪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

而且恩荫并不是皇帝心血来潮才实施的,根据规定,宋朝皇帝每三年就会到南郊进行祭祀,而这时候就会进行一次恩荫,官员们只需要把自己子孙的名字报上去即可。当遇到重要节日,譬如先朝皇帝诞辰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一次恩荫,又或者新皇帝即位的时候,也会恩荫百官。其中的宰相、枢密使、三司这些处于权力核心的官员不仅可以恩荫自己的子孙,还可以恩荫自己的同族人、异姓、门客,而恩荫的人数高级官员一次可以上报高达二十人左右,中级官员也可以恩荫五六人。

再者当官员去世以后,皇帝也会“念其功殊”而恩荫其门下子孙,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上层统治几乎已经被这些官僚集团垄断,又以另一种形式形成了宋朝时期特殊的门阀统治。另外恩荫加剧了宋朝的亢员现象,使得官僚集团更加的臃肿和庞大,但办事效率和能力却并没有提高,反而变得愈发拙劣,这自然是因为官员良莠不齐导致的。

除了恩荫,这些官员还享有其他一系列的特权,譬如官宦子弟犯罪触犯法律,可以适当减刑,乃至有钱财消弭刑罚,这叫“赎刑”;如果犯的罪非常大,那么只需要免官即可,这叫“官当”;作为官员,他们还可以免除差役和徭役,可以享受非常优厚的减税制度。而其官宦子弟在接受教育方面更是拥有巨大的特权。

宋代官员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譬如国子学是专门让“京官七品以上子孙为之”的学府,而七八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则可以享受“推恩注官,免省试,免解试”的教育特权,而这些无疑都让官员的选举和任用几乎被官宦世家所垄断。王安石变法之中的有一条就是废除恩荫制,推行“唯才是举”制度,也正因为这样让他得罪了守旧的官僚集团,可以说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可见宋代官员在政治上享受到福利和特权绝非其它朝代可以比拟,又因为“重文(治)仰武”的基本国策,无疑又让这些文官在朝廷中拥有超然的地位,所以说穿越到宋朝当一个官员是最幸福的,反正宋老板也不让你去办事,每个月把自己的俸禄领取就完事了,可见投胎真的是门技术活呢。

参考文献:《宋史·职官志·选举志·俸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历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