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造共和”,段祺瑞是为了国家大计,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

所谓“三造共和”,段祺瑞是为了国家大计,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

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近代史,虽然有诸多的屈辱,但也造就了许多的英雄豪杰,其中,就有被称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

说到段祺瑞,他可是拥有着“三造共和”美誉。据说,段祺瑞这个人素质良好,不争不抢,还具有热情浓烈的爱国之心,因此,段祺瑞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口碑是非常高的。

有史学评论家对段祺瑞的一生做了这样的评价:不追求奢华的安逸住所,不接受没必要的各种贿赂,生活有条理,作派很清廉,行事英明果断,有自己的作风,安分守己,不求功名,年老以后信仰宗教,不碍政事,朝野闻名,拥有着不一般的地位。

对于段祺瑞来说,这样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然而,对他最好的称赞就是“三造共和”,这才是值得讨论的。

那么,所谓的“三造共和”,究竟是段祺瑞为了国家大计,还是为自己争夺更大的权力?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只是随波逐流,一味地推崇,那真相究竟是什么,还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

段祺瑞,出生在安徽,起初他的家境还不错,而且,他的祖父做过团练头目,后来,被编入李鸿章的淮军一路提衔到将军的位置,一直到段祺瑞出生,他的祖父依旧是风光无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段祺瑞从小就被祖父带在身边,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祖父曾把他送到私塾去读书,可他却并不爱读书,更向往军营的生活,这样的性格与他的祖父很像。

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段祺瑞从小就看不惯秀才,而自己读过的也仅仅是那些四书五经的旧书。直到少年时期,段祺瑞的生活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879年,段祺瑞的祖父病逝,家道中落,年仅15岁的他没了祖父这个稳固的靠山,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就是段祺瑞现在想学习都没机会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辍学,投靠军营。两年以后,17岁的段祺瑞来到山东投靠在军营中任职的族叔,族叔给他安排了一个差事,也就是哨兵。但他并没有埋怨,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向前迈进,晋升到更高的官位。

由此就可以看出,段祺瑞确实是一个干练的军人,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在自己三观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更别近代的思想启蒙了。那么,后来的段祺瑞是怎么形成的共和思想的呢?他所拥有的也仅仅是像袁世凯那样的“武夫实用主义”。

那么,对于这样的认知又有什么证据呢?

这从段祺瑞的“治国八勿”,就可以看出。段祺瑞的“治国八勿”,在内容上,它的本质属于封建中庸思想,不能与孙中山等提出的“民主共和”相提并论。1885年,21岁的段祺瑞考上了武备学堂,成为了一名预备生,专心致志,刻苦学习,每次接受试验都成绩突出,受到李鸿章的器重,后来,还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去了德国留学。

直到袁世凯训练新式陆军时期,才特意把段祺瑞调回来担任炮队统带,由此,成为了袁世凯的优秀干将,同时,他还被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称为“北洋三杰”之一。清政府对段祺瑞的个人才能也是十分认可段祺的,对他一路提拔,并让他担任了江北提督,负责当地的治安。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迅速做出了部署,下令让段祺瑞担任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讨伐革命军。但受袁世凯之意,并未大举进攻,而是与革命军谈判主张和议,连同几十名将领一起回电表奏清廷:立定共和政体,不做决断则必亡。

无奈之下,清帝退位。

1915年,袁世凯称帝,段祺瑞内心不满,但他并没有明确表明,也没有任何参与。直到袁世凯死后,他主持内阁,担任内阁总理。之后世界一战爆发,段祺瑞主张与盟约国一起反法西斯,却遭到总统黎元洪的阻挠,迫于无奈的他罢职,怂恿张勋进京,自己讨逆。

但是,段祺瑞最终放不下这件事,再次赶走张勋,恢复了共和,冯国璋担任总统,他担任总理。可能到这,大家也没能看清段祺瑞的真实面目,但后来,段祺瑞对孙中山的态度,大家就会一目了然的。

孙中山本受邀前去共商国家大计,却被北洋军阀漠视的回应,而且,段祺瑞在记者面前大肆宣扬,面对孙中山先生抵制不平等条约的行为不予支持,得病的孙中山得知此事十分震怒,认为:段祺瑞既然在这件事情上与自己有分歧,怕那些外国人,怕自己的升官发财之路受阻,为什么还要邀请自己来共议国家大事呢?

不久之后,孙中山先生就病逝了,在对孙中山后事的处理问题上,段祺瑞又和国民党发生了分歧。他不同意国民党主张的国葬,直到孙中山先生举行公祭的当天,各行各业人士才前来痛悼,段祺瑞也以脚肿的理由没来参加葬礼。事已至此,大家也就彻底看清楚了段祺瑞的真面目,原来:他是一个信奉传统儒学的清兵、旧军阀。

一造共和,是逼清帝退位,这是奉袁世凯之命行事;

二造共和,是反袁世凯称帝,在他看来,一旦袁世凯称帝,以后世世代代的接班人都是袁世凯的子孙,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只能俯首称臣,这让他内心极度的不平衡;

三造共和,是平张勋复辟之乱,张勋进京就是他怂恿的,他当时的目的也是为了赶走总统黎元洪。

可以说,段祺瑞的种种行为真是应了那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其实,并不能说段祺瑞对历史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比如:下令收复外蒙古,但是,对于民主共和,他的思想却是让人难以捉摸。

最后,段祺瑞为了维护八国通牒的命令,而制造了三·一八惨案,这期间,他射杀了许多抗议民众,受尽中外的谴责。冯玉祥也因此与他反目,把他赶下了台,段祺瑞的政治生涯,也在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三造共和》、《“北洋三杰”之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