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的汉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个战争狂人

历史课本上的汉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个战争狂人

北魏历史,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初中历史课本介绍南北朝历史时,只重点讲了一下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孝文帝给人的印象,大概是一位谦谦君子,对汉文明充满真挚的感情。

然而揆诸史实,我们会发现,这位对汉文明极度热爱的汉化改革名星,其实骨子里仍然流淌着游牧民族好战的热血。

也正是这位孝文帝在位期间,曾经固若金汤的南朝防线被打开,南朝对北朝的防御形势发生质变,基本上奠定了北朝后期北强南弱的局面。

一、迁都洛阳:孝文帝其实是一箭双雕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政后极力推动汉化改革,拓跋氏皇族和鲜卑诸贵姓,就是在他的命令之下全体改汉姓。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年底,经过数年的酝酿,孝文帝正式下令将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他以南征南齐为借口,率众臣和诸军行至洛阳后,正式宣布迁都命令。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偏离史实的认识,似乎孝文帝南征是借口,迁都是真正目的。事实上这完全误解了孝文帝。

我们暂且回顾一下孝文帝即位以来的经历。

孝文帝的身世经历其实比较特殊,因为一个人:文明太后冯氏。

冯氏是文成帝的皇后、献文帝的嫡母(非生母)、孝文帝的嫡祖母。这位冯太后是位铁娘子,当年平文帝青年早逝后,她抚育年幼的献文帝,自己临朝听政。献文长大后她一度归政,但二人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暴露,加之献文帝对冯太后多幸男宠颇为不满,借机杀了李弈、李敷等人,引发帝后之间巨大矛盾。

冯太后遂而施展毒辣手段,先是逼迫献文帝让位于年仅五岁的拓跋宏,继而又采用秘密手段害死了献文帝,自己再度临朝听政。

冯太后主政期间,相继推开官俸制和三长制、均田制,政局稳定,国力提升。太武帝逝世后数十年连续不断的政局动荡终于结束,北魏开始恢复扩张的野心。

孝文帝虽然很惧怕这位名份上的祖母,但长达18年的耳濡目染中,他基本上全盘继承了冯太后内向汉化、外事扩张的铁腕政策。所以亲政之后,他立刻全面推开汉化政策,同时在军事上沿续了冯太后期间对南朝扩张意图。

太和十八年南迁洛阳,其实孝文帝并不是借南征玩障眼法,而是真真实实地想要一箭双雕,既把政治中心迁到洛阳,又就近指挥汉(江)北、淮北诸军,对南朝发动凌厉的进攻。

那么为什么孝文帝选择在亲政仅仅三年、汉化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选择发动大规模战争呢?

二、第一次亲征:孝文帝的野心好大

孝文帝南征,其实也是受到南朝发生内乱的刺激。

494年,南齐武帝萧赜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相继被西昌王萧鸾废杀,萧鸾即位是为明帝。萧鸾自以即位非道,恐怕宗室子弟群起而攻之,便先下手为强,杀尽武帝子孙,宗室自相残杀同时还导致部分将相被诛,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政情动荡。

孝文帝正是趁此机会发动的进攻。

事实上在太和四年、五年时,也就是冯太后主政时,北魏就已趁南朝宋、齐易代,发动了对淮河沿线的进攻。由于齐高帝组织得力,北魏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齐高帝和齐武帝在位的十余年间政局较为稳定,北魏军事上找不到什么机会,局面渐渐稳定下来。

此时南齐政乱,正是因乱略地的好机会。

寻么南北双方的战争焦点区域在哪里呢?孝文帝南征的总目标又有什么呢?

北魏与南朝的对峙,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晋末宋初。宋武帝刘裕北伐克定河南、关中和青齐一带,北魏仅能维持河北一隅,这时是完全的南强北弱时期。

第二阶段是元嘉太武对峙时期。北魏与刘宋在河南、青齐一带发生激烈的战争,刘宋发动的两个阶段三次元嘉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刘宋丧失河南大部分领土,北魏逐步前推至淮河一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甚至在刘宋第三次元嘉北伐失败时打了一个反冲击,打到瓜步城下。

第三阶段即是孝文—宣武时代的全面进取期。北魏之前利用宋明帝内乱和宋齐易代之际,相继完全占有山东半岛和河南南部。但在南齐的顽强阻击之下很难稳定地占有淮河一线。

特别是淮河上游地区,南朝占据着义阳一带,对河南腹地的威胁始终存在。北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在西线彻底打破淮河防线,把军事压力推进到江北;其二是消灭南朝在襄汉一带的势力,彻底解除南朝对河南的威胁。

太和十八年,温闻尔雅的孝文帝露出獠牙,展开了长达四年、总攻三次南征的疯狂进攻。

第一次南征发生于迁都洛阳之后。南齐雍州刺史曹虎致书愿以襄阳投降,孝文帝随即发四路大军,分别进攻南郑、襄阳、义阳、钟离。

其中南郑和义阳两路是主攻方向。

义阳是南朝司州的首府,对河南的威胁最大。因而北魏投入十余万人,包围义阳并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南齐明帝萧鸾一面指示城中死守,一面加派兵力增援义阳。北魏军事先的准备并不充分,在齐军的内外夹击之下败退。

南郑方向北魏也出动了部分守备部队进攻,企图趁虚夺下汉中。但因北魏在西线的兵力有限,虽然有不世出的名将元英主持进攻,但仍在南齐大将萧懿——梁武帝萧衍之兄——的指挥下,被打得狼狈不堪。

襄阳方向由于不明情况,魏军没有展开进攻,钟离方向则因为南齐派兵反制,都陷入僵持。

孝文帝率众三十余万——其中包含不少非战斗人员,自洛阳前赴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大会群臣后,率军沿淮东行,到达寿春、钟离一线。南齐不断派兵骚扰,但因北魏军多骑兵,野战条件下并不能达到什么效果。

孝文帝也并不想停军驻扎进攻南齐的坚城。他到达寿春城外的八公山,登上山作了诗,而后扬长而去。大概是怀念了一下当年苻坚在此地的情景。

到达钟离后,孝文帝突然命令诸军围攻该城,似乎有想从此地突破淮河防线,效法当年太武帝直捣建康的神迹。然而由于准备不充分未能破城,孝文帝不得不率军北返。

第一次南征基本上宣告结束。

这次南征,孝文帝的决心很大,铺开的摊子也很大,从汉中到沔北,从淮河上游到中下游,东西延绵数千里。但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加之南齐反应迅速,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

三、第二次南征:切小口出重拳,生吞沔北诸郡

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充分检讨了第一次南征的教训,经过周密认真的准备,再次御驾亲征。

这次的南征特点很突出:

第一,目标聚焦,只打沔北诸郡,目的就是夺取河南南部,解除洛阳面临的国防威胁。

第二,力量强大,发动的兵力多达二十余万。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军队数量,不像第一次那样包含非军事人员。

沔北诸郡指的是哪些地方呢?

沔就是汉水,汉水北部的地区是南朝的雍州,一直向北延伸到南阳一带,距离洛阳非常近。孝文帝一出兵就包围了南阳和新野,并投入重兵分割包围。

南齐明帝忙于削平内部宗室势力,对沔北的经营不够重视,既没有主动出击以威胁洛阳,也没有投入足够力量坚守。所以当北魏大军以雷霆之势进攻时,齐军根本无法应对。

齐明帝遣中央禁军力量北上救援但远水不解近渴,又调寿阳、钟离一线守军北攻以牵制北魏。魏孝文帝经过激战拿下沔北五郡,将南朝雍州州境压缩至襄阳一带,长江流域的门户洞开。

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战果是相当突出的。南朝的雍州之部以南阳为中心的地区,自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直到南陈灭亡。

北魏得以经营南阳,以之为前进基地,屡屡从此进发威胁襄阳甚至郢州、荆州。东面的义阳三关也失去了侧翼掩护,南朝在巩固防守形势时愈发显得吃力。

但孝文帝的战略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只取沔北不取义阳,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同时,南齐在淮河中下游显示出的强大战斗力,依然令北魏无计可施。特别是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率寿春之众越境反击,一度把涡阳城打得快要守不住。这是北魏军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

四、第三次南征:孝文帝中道崩殂

孝文帝第二次南征末期,南朝再次发生政局动荡,齐明帝去世,其子萧宝卷即位。

太和二十三年,南齐为稳定形势,派出首屈一指的名将陈显达率建康的中央禁军,再次开赴沔北,统领兵力共约4万人展开反扑。

陈显达此前有过长期镇守樊城的经验,与魏军多次交手胜多败少。齐明帝时代他备受信任,是中央职务最高的将军,威望非同寻常。他率军前来,显示出南齐志在必得的信心。

陈显达自襄阳出兵进入南阳一带,迅速攻下了马圈城和顺阳城。北魏遣名将元英抵挡,但被陈显达击败。孝文帝闻讯大怒,下诏严责元英。

沔北诸郡地位之重不言而喻,如果被陈显达夺走,以后想要再拿回来可就难了。权衡之下,孝文帝不顾患病之体,自率大军十余万自洛阳南下,亲自与陈显达决战。

齐军数量远比魏军为少,加上此前攻城已耗费了许多力量,无法抵挡孝文帝带来的生力军。经过激战后,陈显达部被击溃,他弃军南逃,兵力损失达二三万,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

魏军本来可以趁势进攻襄阳、樊城,但孝文帝连续奔波劳累,终于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他便在悬瓠城病逝。魏军也无法再继续南攻了。

孝文帝亲政短短9年,但期间长达4年多的时间都在一线战场度过。他虽然从根本上推动了鲜卑贵族的汉化,但也对南朝充满了深深的敌意。他推动的三次南征,更是深刻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使南朝在长江中游门户洞开。

孝文帝的继任者宣武帝元恪,正是看到了孝文南征的巨大成果,才更加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行南侵战争。北朝因此获得了太武帝以来不曾有过的战略优势,可以说,其因都发端于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