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信就被骗得不要不要啦

古时候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信就被骗得不要不要啦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直被人认为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解释,也常因为这句很多人也把儒家思想理解成迂腐、愚忠的思想,“学了就会把自己看傻!”。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的书里更没有说过这句。

为什么呢?

电影《龙凤店》剧照

古时候君臣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看看先秦时期

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我简单跟大家解释下,齐国君主齐庄公偷情被崔武子杀了,晏子这时就在崔武子家门外。旁边人提醒他:“你的老板死了,你跑不跑?”晏子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老板”“我又没犯错我干啥要逃?”关键是红字这段话的意思: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死就死了,为国家社稷逃亡那就该随他逃亡?有人杀了君主我就要陪着死?……后来晏子为齐庄公哭了下就走了,崔武子觉得晏子是个有名望的人也就放了他。

《左传》是儒家经典著作,这段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根本就没有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去死呢?” 或者“君死了,臣就要陪死”的说法。

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剧照

问题二:皇帝是不是老大?

在儒家思想里皇帝从来就不是老大!

孟子是这样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的一句,《尚书》也说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

儒家思想中,臣子对君主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论语·八佾篇》:“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君主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对君主也要尽忠。

《孟子·离娄下》是这样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句话看上去简单多了,简单说君和臣之前是相互的,平等的。你对我如何,我就对你如何。

问题三:如果君主或者皇帝当得不好,引起公愤怎么办?

臣子可以抄了这个君主,换其他的贤人。

孟子是这么说的:“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出自《孟子·万章下》齐宣王听了当然很生气,孟子又说:“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简单说就是君主如果有过失,先反复劝谏,还不听那臣子就离去。如果这个君主当得实在不咋的那就换其他人来做。当然如果天下已经乱成一团换再换君主也没用,就只能改朝换代了。

臣子把无能的君主换了这在历史上很多见,比如我们在漫画《许攸篇》里就说过伊霍之事,另外还有东汉末年,袁绍、韩馥组合以及许攸、王芬组合就想换了汉灵帝另选他人,当然也有像权臣司马氏为了掌权也换了好几次皇帝这种。

电影《九品芝麻官》剧照

那为什么流传到现在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我可以拍胸脯地说你翻遍整本《论语》、《孟子》或者是你所以知道的国学经典里都找不到这句话来,因为儒家学者或其他学派的学者从来都没说过这句话

回忆下貌似这句都是从电视或小说里看到的吧?

没错,这句话就是从明清小说和电视里冒出来的!

而且就有人干过这事,他把关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出处都找了出来,发现都是在明清小说里,比如从明代《西游记》《封神演义》到清代的《呼家将》《说岳全传》等均有出现,越有名的小说越是有这句,这个人叫吴钩。他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之前往往会加个“常言道”,“古人云”之类,所以可以判断是明清时期民间的俗语,这跟明清两代皇权专制的高涨和愚忠思想的渗透有关。

因为明朝之前臣子能把不贤的皇帝抄了,这让皇帝怎么受得了。所以从明朝开始,特别是在清朝,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满清部族统治,又大兴“文字狱”,同时极大地歪曲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

最有名的一句话是这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全句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我为贤,却派遣不停。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里做过解释:(作者)是因为‘王事太忙’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没办法自己太有才能所以老是被差遣。孟子说解说《诗经》,不能因为停留在文字表面解释,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 ...


原文是这样的: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但到了清朝皇帝雍正笔下就是另外的意思。

在《大义觉迷录》里这么骂吕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他说:“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你们这群奴才到哪儿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吕留良)敢反对俺大清,这是忘恩负义!”。

同样的一句话两者意思相差甚远,很明显满清皇帝把主流的儒家“民本思想”变为“君本专制”说,用“皇帝才是最大的”来奴隶百姓,那么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想法也就不奇怪了。